2008年10月18日 星期六

圖資學科領域圖像什麼?

  
  小蝶老師要我們交一份圖書資訊學的概念圖 ,認知裡的圖資學科領域像什麼樣的圖像呢?其實牽涉到學習歷程的三階段有關:


  • 第1階段圖資學科領域的圖像感覺像是拼圖
  七十年代屬於傳統圖書館學,要學概論、採訪、編目、參考、期刊、典閱流通、管理...屬於實務應用方面的學習,就是學會之後應用在圖書館工作項目。這時期的實習課程學分比重也佔一半 。彷彿傳統技術取向在當時是很專業性,每一片拼圖像是一個技術的學習,學得好、學得巧,才能拼出一幅美麗的藍圖,不然就如同散落的每片獨立拼圖看不出所以然來。





  • 第2階段圖資學科領域的圖像感覺像是魔術方塊-
  是九十年代嗎?當我再回到世新唸書的時候,就完全改觀了。不僅僅所學學科在改,連系所名稱也紛紛加入Information以宣誓科技應用的年代來臨,以符合阮甘大師的哲學理論"圖書資訊學是個變動的有機體",因此不同領域的理論思維及應用就不斷地滲入這塊小小學術圈。這時期的學習認知裡覺得圖書資訊學像魔術方塊,構面組成像不同領域學科組成,而每一面向的知識內容皆有其精隨值得學習。當時賴老大給我最大的影響性就那個100類哲學類號終於跨過,開始閱讀一些典範(馬克斯、韋伯),王祟德的知識理論(那個破碎板塊理論)一直深植腦海,馬太效應、"火商"、布萊德福、洛卡、及齊夫等各種定律開始接觸;當然小蝶老師傳授的資訊及網路趨勢讓我在學習上也開始會注意社會的脈動。尤其是那個google的發展(從它小時看到大)及其與Yahoo、Microsoft等勢力的消長,更是讓我驚覺變動性之快速,似乎是圖書館無法跟上。

  方塊構面或許在未來是不足以解釋這塊領域不斷的增加應用層面,但至少可以解釋這樣不同領域組成的概念。



  • 第3階段圖資學科領域的圖像感覺像是-
  此階段的學習我又陷入了混沌期,彷彿圖書資訊學又加入了許多元素,但是卻又找不出方向性(這可能只是自己暫時性的大頭症吧!)?
  該像什麼呢?Web 2.o概念加入後,感覺”後現代”的學習需要一點想像、創新與科技元素;讀者群的學習在改變(方法、思惟、科技應用),圖書館的服務與教育似乎也該改變,但變動的方向性為何?符合讀者需求而隨之起舞?亦或堅持本位想像自己的服務來要求讀者配合?讀者與圖書館永遠有落差存在!實務與理論永遠有落差存在!教授與館員永遠有落差存在!連館員與館員之間都有落差!尤其資訊社會趨勢加大了這些所謂的數位落差!
  混沌之際總有清明之處,突然想起阿哲skos報告裡及小蝶老師提及的知識架構裡的”網絡圖”。此階段學習覺得圖資領域像一個人際互動”網絡圖”,怎麼說呢?互動起源於Web 2.o特質,重視學習者、使用者感受,社群討論的崛起,群聚學習的力量,所以一個意見領袖崛起,可能帶動群眾的集體行動,而圖書資訊學可能因為某些典範大師介入引導而造成典範移轉的盛行起跌,就像網絡結點,盛者成王(結點多如密),敗者為寇(結點稀疏甚而消失)。而圖書館的服務也會隨著科技導向趨勢而不斷變動服務的本質。不能說不好,只能說時勢所趨必得動。




ps.就如同跟小蝶老師所講的一樣,感到困惑的是圖資除了五律之外的還有什麼理論是可以成為典範而傳承百年不衰!圖資社會資本論?圖資階級論?圖資鬥爭論?圖資XX論? 尋覓之際,阮氏的那條變動的有機體又讓我感到寒嘽...

寫完之後,不覺...洩漏了自己的年齡...

2008年10月5日 星期日

筆記兼雜感 5-邱銘心10/5

邱銘心


Topic:

Reading:教材第1-3章

講義:

Notes:

A. 銘心老師授課重點

  • 玩遊戲:2個人騎在2匹馬上(拼圖?)
  • 分享 :"leaving microsoft to change the world(一個創業家的意外人生)"

Room to Read Founder, John Wood ( http://www.roomtoread.org/)

http://tw.youtube.com/watch?v=qbcNuaatFRA

http://tw.youtube.com/watch?v=ramg96JhTZA

B. 書介紹:數位資訊保存策略(作者︰歐陽崇榮

C.小組討論期末作業:待阿哲整理好再補貼


碎碎念:

  • 同學及學長姐每個人介紹的一本書,本人建了一個aNobii的書架,以作為閱讀分享交流之用。GILIS97圖資書櫃(anobii) ,共建了33本書
  • 同學蠻喜歡介紹繪本書


延伸閱讀:

筆記兼雜感 4-張迺貞10/4

張迺貞老師


Topic: 資訊組織的互通性
Reading:unit4-5(http://140.122.104.1/ncchang/doc/readinglist.htm)
講義:5組分報告,XML、SGML、Metadata的基本與類型、Meta Crossworks、METS
Notes:

碎碎念:
對於5組分報告,XML、SGML、Metadata的基本與類型、Meta Crossworks(對映表?)、METS,又重新再度對以前學習的零星記憶重新組裝認識。老師在同學報告後總會補充說明一些歐洲發展metadata的趨勢,及要去注意一些官網發表的Standard及趨勢,像METS 、W3C、還有???忘光了!

[備忘]要記得跟同學要報告檔來建my Ontology資料庫的實驗


延伸閱讀:
W3C    http://www.w3.org/
METS官網 http://www.loc.gov/standards/mets/


很多...

2008年10月4日 星期六

Peter I ~IV

Peter有四,只給他一個版面,會不會太殘忍些~
但 I &II 來不及參與...,III & IV 又有點鴨子聽雷...
只記得搞評鑑要用微觀角度看事情,還有自問是否是優秀館員?

10/11Peter老師Seminar in Library & Information
10/11Peter老師講的第二個主題:Visualising disciplines & fields of study。
10/18Peter老師的第三個講題:Information Policy。
10/18Peter老師的第四個講題:Evaluating libraries。

I.Seminar in Library & Information 像是回顧篇:



資訊傳輸提到Popper’s 3 worlds啊,時空又彷彿回到賴老大那個年代,又提到Shannon–Weaver communication model,那個香奈兒賴老大也很愛提他,還有7 R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不過這裡提到Popper’s 3 worlds與當初所學3世界似乎有些不同,因為沒上到Peter老師課也就不知是什麼東西,阿哲說"從Object & Events開始,經由觀查後,再由觀念去完成認知,寫下來後成完資訊。之後經由Writing and Reading 的不斷循環下,就會產生知識。"


The roles of information transfer models, include:
1.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ransfer within different groups
2. Aids to designing systems for information flow
3. Diagnosing sources of information flow failure

這蠻像臨床路徑,資訊傳輸也需一個路徑圖,來確認系統正常運作。


另一個Shannon - Weaver communication model:
此一模式包含下列五種基本的成分(Shannon & Weaver, 1949):
1.資訊源(information source)
2. 傳送器(transmitter)
3. 接收器(receiver)
4. 終端器(destination)
5. 干擾源(noise source)
任何訊息傳播離不開傳送者、媒介體與接受者三方面,當傳送者釋放訊息之後,接收者抽取訊息、 解釋訊息、與訊息之間產生不可言諭的交互作用。在接收者與訊息之間,存在許多因素影響接受者對訊息的知覺結果,也就是干擾源(noise source),而noise 可能來自於實體(Physical)或語意(Semantic)。




整個accessible collections of knowledge 路徑

Retrieval ->Reading->Recognition ->Re-interpretation ->Reviewing ->Release ->Restructuring


當然還有其他Model(略)。
-------------------------------------------------------------------------------
II.Visualising disciplines & fields of study


看大家都在提”視覺化的搜尋引擎”,說到新奇玩意,一定要去給他玩看看囉!!
KarTOO http://www.kartoo.com/



它的首頁跟google一樣簡單,只有一個文字框讓使用者輸入要搜尋的文字。我輸入google ,檢索的範圍蠻廣的,ok後出來一個小精靈向我搖手帕(搜尋中),接著出來的檢索結果:有包括網頁、布落格照片、文件、檔案、e-mail等等結果,居然有一個非我族類finance.yahoo.com。


小蝶老師還推薦一個IT工程師覺得很不錯的Vivisimo:http://vivisimo.com/ (不過其實他是透過Clusty http://clusty.com/來搜尋)<==亦秀的

-------------------------------------------------------------------------------
III.Information Policy

Peter談好多啊...

•Strands of information policy 資訊政策
–International 國際
–National 國家
–Enterprise 企業
•Areas
–Libraries 圖書館
–Intellectual property 智財權
–Censorship 檢查制度
–Privacy 隱私
–Access 存取

也就是含圖書館政策、檢查制度、隱私權、著作權、數位、資訊素養
我比較會注意的應該是社會性面向吧!


資訊政策

宏觀層面
公共政策問題-其中包括公共利益的概念
在微觀層面
個別機構信息流動,和政策問題與政策制定

資訊政策的問題都可以在廣泛四領域探究:

  1. 信息立法與監管
  2. 在國家及國際經濟資訊部門的角色
  3. 涉及到資訊組織方式相關區域議題
  4. 資訊的有效運作,對日益複雜的社會制度作出的貢獻(摩爾, 1991年)

檢查制度

圖書館的檢查制度,也是令人面臨究竟要捍衛資訊自由、閱讀自由、知的自由,亦或扮演檢查的權威角色兩難之境, Peter提供蠻多思考面向:
  1. 政治-重寫歷史,制止反政府的意見等
  2. 宗教-保護價值,以禁止其他宗教
  3. 性-淫穢,猥褻,色情和戀童癖
  4. 社會/道德,語言,性別歧視,性騷擾,制止種族仇恨言論和種族誹謗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 vs 美國愛國者法案權利衝突較量

  •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12條
  • 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或通訊不得任意干涉, 他的榮譽和名譽不得加以攻擊。人人有權享受法律保護, 以免受這種干涉或攻擊。

  • 美國愛國者法案
  • 在2001 年10月通過司法部和聯邦調查局所提的「 美國愛國者法案 」( USA Patriot Act) 。這法 案使政府調查權力大增,FBI探員只要有搜查令,就可以要求圖書館或書店提供讀者的基本或閱 讀資料,且不需證明其中是否有犯罪證據;同時,法院在審查這些案子時,圖書館員或店員只要 洩露任何消息,都會遭到起訴 。



隱私權問題


一般的隱私政策問題

  1. 隱私權作為一項人權
  2. 倫理問題
  3. 文化問題的隱私權
  4. 私人與公眾人物
  5. 年齡問題?未成年人的隱私權
  6. 在工作場所的隱私權
  7. 隱私與安全
  8. 技術-隱私保護或入侵者?

-------------------------------------------------------------------------------

IV.Evaluating libraries(圖書館評鑑)

圖書館評鑑在大學是一定會評的啦,每次遇到評鑑總是會搞得人仰馬翻。但是Peter不禁要問我們,評什麼?什麼才算是好品質的圖書館?
•Collection size?
•Access to databases?
•Lots of computers?
•Nice buildings?
•Friendly staff?
•Pleasant environment?
•Long opening hours?

Peter用一個衡量表來觀察圖書館客服的好壞






[番外篇]糟了...撞書...

明天銘心老師的課

發現..............阿哲.........跟我報同一本書.......

使用者導向之網路資源組織與檢索的圖像

使用者導向之網路資源組織與檢索
作者︰卜小蝶

慘...........原來小蝶老師的信徒眾多...

人家是撞衫我們是撞書...



看來...要換一本.....不覺秋.....意上心頭......

[後記]

為了建書架檔,第1個就搶先報告,說明了建檔之目的,也介紹了一本書,有趣的現象發生了

同學、學長姐怕撞書效應紛紛搶先報,不過社會化的機制下的總是有辦法取得妥協、調整,同學可以一同報告,或者學姊再補充說明,真是不錯的感覺。

哇哈哈!!阿哲的小蝶老師書,還是跟人撞書了...不過最後他仍沒放棄報告,換書了.."自慢與自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