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8日 星期六

圖資學科領域圖像什麼?

  
  小蝶老師要我們交一份圖書資訊學的概念圖 ,認知裡的圖資學科領域像什麼樣的圖像呢?其實牽涉到學習歷程的三階段有關:


  • 第1階段圖資學科領域的圖像感覺像是拼圖
  七十年代屬於傳統圖書館學,要學概論、採訪、編目、參考、期刊、典閱流通、管理...屬於實務應用方面的學習,就是學會之後應用在圖書館工作項目。這時期的實習課程學分比重也佔一半 。彷彿傳統技術取向在當時是很專業性,每一片拼圖像是一個技術的學習,學得好、學得巧,才能拼出一幅美麗的藍圖,不然就如同散落的每片獨立拼圖看不出所以然來。





  • 第2階段圖資學科領域的圖像感覺像是魔術方塊-
  是九十年代嗎?當我再回到世新唸書的時候,就完全改觀了。不僅僅所學學科在改,連系所名稱也紛紛加入Information以宣誓科技應用的年代來臨,以符合阮甘大師的哲學理論"圖書資訊學是個變動的有機體",因此不同領域的理論思維及應用就不斷地滲入這塊小小學術圈。這時期的學習認知裡覺得圖書資訊學像魔術方塊,構面組成像不同領域學科組成,而每一面向的知識內容皆有其精隨值得學習。當時賴老大給我最大的影響性就那個100類哲學類號終於跨過,開始閱讀一些典範(馬克斯、韋伯),王祟德的知識理論(那個破碎板塊理論)一直深植腦海,馬太效應、"火商"、布萊德福、洛卡、及齊夫等各種定律開始接觸;當然小蝶老師傳授的資訊及網路趨勢讓我在學習上也開始會注意社會的脈動。尤其是那個google的發展(從它小時看到大)及其與Yahoo、Microsoft等勢力的消長,更是讓我驚覺變動性之快速,似乎是圖書館無法跟上。

  方塊構面或許在未來是不足以解釋這塊領域不斷的增加應用層面,但至少可以解釋這樣不同領域組成的概念。



  • 第3階段圖資學科領域的圖像感覺像是-
  此階段的學習我又陷入了混沌期,彷彿圖書資訊學又加入了許多元素,但是卻又找不出方向性(這可能只是自己暫時性的大頭症吧!)?
  該像什麼呢?Web 2.o概念加入後,感覺”後現代”的學習需要一點想像、創新與科技元素;讀者群的學習在改變(方法、思惟、科技應用),圖書館的服務與教育似乎也該改變,但變動的方向性為何?符合讀者需求而隨之起舞?亦或堅持本位想像自己的服務來要求讀者配合?讀者與圖書館永遠有落差存在!實務與理論永遠有落差存在!教授與館員永遠有落差存在!連館員與館員之間都有落差!尤其資訊社會趨勢加大了這些所謂的數位落差!
  混沌之際總有清明之處,突然想起阿哲skos報告裡及小蝶老師提及的知識架構裡的”網絡圖”。此階段學習覺得圖資領域像一個人際互動”網絡圖”,怎麼說呢?互動起源於Web 2.o特質,重視學習者、使用者感受,社群討論的崛起,群聚學習的力量,所以一個意見領袖崛起,可能帶動群眾的集體行動,而圖書資訊學可能因為某些典範大師介入引導而造成典範移轉的盛行起跌,就像網絡結點,盛者成王(結點多如密),敗者為寇(結點稀疏甚而消失)。而圖書館的服務也會隨著科技導向趨勢而不斷變動服務的本質。不能說不好,只能說時勢所趨必得動。




ps.就如同跟小蝶老師所講的一樣,感到困惑的是圖資除了五律之外的還有什麼理論是可以成為典範而傳承百年不衰!圖資社會資本論?圖資階級論?圖資鬥爭論?圖資XX論? 尋覓之際,阮氏的那條變動的有機體又讓我感到寒嘽...

寫完之後,不覺...洩漏了自己的年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