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有四,只給他一個版面,會不會太殘忍些~
但 I &II 來不及參與...,III & IV 又有點鴨子聽雷...
只記得搞評鑑要用微觀角度看事情,還有自問是否是優秀館員?
10/11Peter老師Seminar in Library & Information
10/11Peter老師講的第二個主題:Visualising disciplines & fields of study。
10/18Peter老師的第三個講題:Information Policy。
10/18Peter老師的第四個講題:Evaluating libraries。
I.Seminar in Library & Information 像是回顧篇:
但 I &II 來不及參與...,III & IV 又有點鴨子聽雷...
只記得搞評鑑要用微觀角度看事情,還有自問是否是優秀館員?
10/11Peter老師Seminar in Library & Information
10/11Peter老師講的第二個主題:Visualising disciplines & fields of study。
10/18Peter老師的第三個講題:Information Policy。
10/18Peter老師的第四個講題:Evaluating libraries。
I.Seminar in Library & Information 像是回顧篇:
資訊傳輸提到Popper’s 3 worlds啊,時空又彷彿回到賴老大那個年代,又提到Shannon–Weaver communication model,那個香奈兒賴老大也很愛提他,還有7 R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不過這裡提到Popper’s 3 worlds與當初所學3世界似乎有些不同,因為沒上到Peter老師課也就不知是什麼東西,阿哲說"從Object & Events開始,經由觀查後,再由觀念去完成認知,寫下來後成完資訊。之後經由Writing and Reading 的不斷循環下,就會產生知識。"
The roles of information transfer models, include:
1.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ransfer within different groups
2. Aids to designing systems for information flow
3. Diagnosing sources of information flow failure
這蠻像臨床路徑,資訊傳輸也需一個路徑圖,來確認系統正常運作。
另一個Shannon - Weaver communication model:
此一模式包含下列五種基本的成分(Shannon & Weaver, 1949):
1.資訊源(information source)
2. 傳送器(transmitter)
3. 接收器(receiver)
4. 終端器(destination)
5. 干擾源(noise source)
任何訊息傳播離不開傳送者、媒介體與接受者三方面,當傳送者釋放訊息之後,接收者抽取訊息、 解釋訊息、與訊息之間產生不可言諭的交互作用。在接收者與訊息之間,存在許多因素影響接受者對訊息的知覺結果,也就是干擾源(noise source),而noise 可能來自於實體(Physical)或語意(Semantic)。
此一模式包含下列五種基本的成分(Shannon & Weaver, 1949):
1.資訊源(information source)
2. 傳送器(transmitter)
3. 接收器(receiver)
4. 終端器(destination)
5. 干擾源(noise source)
任何訊息傳播離不開傳送者、媒介體與接受者三方面,當傳送者釋放訊息之後,接收者抽取訊息、 解釋訊息、與訊息之間產生不可言諭的交互作用。在接收者與訊息之間,存在許多因素影響接受者對訊息的知覺結果,也就是干擾源(noise source),而noise 可能來自於實體(Physical)或語意(Semantic)。
整個accessible collections of knowledge 路徑
Retrieval ->Reading->Recognition ->Re-interpretation ->Reviewing ->Release ->Restructuring
當然還有其他Model(略)。
-------------------------------------------------------------------------------
II.Visualising disciplines & fields of study
看大家都在提”視覺化的搜尋引擎”,說到新奇玩意,一定要去給他玩看看囉!!
KarTOO http://www.kartoo.com/
它的首頁跟google一樣簡單,只有一個文字框讓使用者輸入要搜尋的文字。我輸入google ,檢索的範圍蠻廣的,ok後出來一個小精靈向我搖手帕(搜尋中),接著出來的檢索結果:有包括網頁、布落格照片、文件、檔案、e-mail等等結果,居然有一個非我族類finance.yahoo.com。
小蝶老師還推薦一個IT工程師覺得很不錯的Vivisimo:http://vivisimo.com/ (不過其實他是透過Clusty http://clusty.com/來搜尋)<==亦秀的
-------------------------------------------------------------------------------
III.Information Policy
Peter談好多啊...
•Strands of information policy 資訊政策
–International 國際
–National 國家
–Enterprise 企業
•Areas
–Libraries 圖書館
–Intellectual property 智財權
–Censorship 檢查制度
–Privacy 隱私
–Access 存取
也就是含圖書館政策、檢查制度、隱私權、著作權、數位、資訊素養
我比較會注意的應該是社會性面向吧!
資訊政策
宏觀層面
公共政策問題-其中包括公共利益的概念
在微觀層面
個別機構信息流動,和政策問題與政策制定
資訊政策的問題都可以在廣泛四領域探究:
- 信息立法與監管
- 在國家及國際經濟資訊部門的角色
- 涉及到資訊組織方式相關區域議題
- 資訊的有效運作,對日益複雜的社會制度作出的貢獻(摩爾, 1991年)
檢查制度
圖書館的檢查制度,也是令人面臨究竟要捍衛資訊自由、閱讀自由、知的自由,亦或扮演檢查的權威角色兩難之境, Peter提供蠻多思考面向:
- 政治-重寫歷史,制止反政府的意見等
- 宗教-保護價值,以禁止其他宗教
- 性-淫穢,猥褻,色情和戀童癖
- 社會/道德,語言,性別歧視,性騷擾,制止種族仇恨言論和種族誹謗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 vs 美國愛國者法案權利衝突較量
-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12條
- 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或通訊不得任意干涉, 他的榮譽和名譽不得加以攻擊。人人有權享受法律保護, 以免受這種干涉或攻擊。
- 美國愛國者法案
- 在2001 年10月通過司法部和聯邦調查局所提的「 美國愛國者法案 」( USA Patriot Act) 。這法 案使政府調查權力大增,FBI探員只要有搜查令,就可以要求圖書館或書店提供讀者的基本或閱 讀資料,且不需證明其中是否有犯罪證據;同時,法院在審查這些案子時,圖書館員或店員只要 洩露任何消息,都會遭到起訴 。
隱私權問題
一般的隱私政策問題
- 隱私權作為一項人權
- 倫理問題
- 文化問題的隱私權
- 私人與公眾人物
- 年齡問題?未成年人的隱私權
- 在工作場所的隱私權
- 隱私與安全
- 技術-隱私保護或入侵者?
-------------------------------------------------------------------------------
IV.Evaluating libraries(圖書館評鑑)
圖書館評鑑在大學是一定會評的啦,每次遇到評鑑總是會搞得人仰馬翻。但是Peter不禁要問我們,評什麼?什麼才算是好品質的圖書館?
•Collection size?
•Access to databases?
•Lots of computers?
•Nice buildings?
•Friendly staff?
•Pleasant environment?
•Long opening hours?
Peter用一個衡量表來觀察圖書館客服的好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