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

Digital library

11/29 /2008


倩妏、黃瑋雙林組合報告的部份內容蠻有意思,討論的面向蠻多的,尤其是社會性議題,這篇太精闢了!竟沒插足的餘地... 可不可以略 !

David Bearman 在文章中主要是針對近10年來,摘取多篇公開發表文章當中,與數位圖書館相關的,所做的長評。小蝶老師好像在授課之初就有介紹 ”ARIST”期刊及per-review,文獻必讀的精華。以前在醫圖跟醫師閒聊時也會談到醫學的XX annals或annual report(必讀聖書)。國內圖資界刊物不知有沒有也有類似重點閱讀文章來說明圖資發展現象呢?

觀點的演進,代表學科適性地調整變動,digital 的變化本身就很快速,libraries豈可停滯不動,
文中提到DLs (Digital Libraries) 曾經有過三次觀點的演進(1991~ 1992 ,1993,1995) ,在研究文獻常發表在各區域主題會議上,像JCDL、ACM 、IEEE等,應用並不限定於某一專門學科


摘錄4年來的重要報告中,各篇文章,從4種不同觀點面,分別討論數位圖書館所面臨的問題 :
–制度結構上an institutional configuration
–工程問題an engineering problem
–政策上的挑戰a political challenge
–服務問題a service



幾個影響指標重點


一、Lougee在2002年出版的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書中針對圖書館提出以下建議:


  • 1.應與他人合作,成為出版商;2.在創造和資訊傳播上創新;3.在學術界中所扮演一開放性的新角色;4.具備教學和研究 的職能;5.Lougee 所描述的圖書館傳統角色的轉變,如:虛擬參考諮詢服務、資迅素養課程訓練、學術圖書的館員亦明確而熱情地接受此種情況、視為一個圖書館界得以獲得學術界重視的新契機。

二、2003年6月舉行的the NSF 數位圖書館研究指引Workshop,Larsen等二人在報告中提出:

  • 1.數位圖書館的挑戰:是否能達到眾所皆知?應成為營造透明的知識環境最有效的方法。
    2在科技面的觀點上:一般公認的數位圖書館基礎設施和操作工具。
    3.封存,網路存取資料庫。
    4.數位圖書館仍然是學術調查研究上的最基本需求:建設數位圖書館將導致『資訊以太』的產生。
    5.與會者大多認為資訊將導入日常生活中,但僅聚焦在高等教育界。
    6.會後提出如何改善“嚴謹的學術研究指引”,”嚴謹地研究”和“透明化的知識環境”,兩者之間又有所矛盾。
    8.研討會的焦點建議集中在:檢索範例(search paradigms)、metadata控制( metadata control orientations )、標準執行模組(standards enforcement models )

三、Atkins等人,在2003年舉行的the NSF Blue-Ribbon Panel on Cyber infrastructure為遂行DLs的政策目標,在報告中大聲疾呼:政府應進行國家型合作計畫網絡的重大投資,為科學與學術活動,建立一個基礎的協同工作環境、豐富的數位圖書館,以及強化電腦事業。為了影響聯邦預算審查,本報告進行科學界的數位圖書館調查,並發現DLs 在網路基礎建設的發展下,作為一個跨學科研究的測試平台,有其影響力存在。對照美國學術團體聯合會(ACLS)委員會所提出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網路基礎建設報告草案”,雖然它基本上認同在人文和社會科學的網路基礎建設上,應普及化其數位內容,但卻不是對數位圖書館本身的體認。


四、數位圖書館的網絡基礎設施,要如何來衡量他們的影響力?其一方法是透過使用研究:

  • 1. Tenpin她在2003年的“Use and Users of Electronic Library Resources ”報告中,針對1995年至2003年間,200多個DLs使用者研究報告進行評論。調查教師和學生如何使用學術圖書館。對公眾或非學術性使用者的影響上,幾乎都沒有進行調查。相關文獻並未指出DLs對持續改變中的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如 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Project過去五年間所做出的報告。
    2. 2004年, Pew 研究發現,搜索引擎已經徹底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與工作。主要是透過公共網站,把數位圖書館在使用者指尖呈現。
    3. 2005年,Fallows認為,將近三分之一的人,無法想像沒有搜索引擎的生活將會如何?l這當然是圖書館所樂見的,不管是虛擬或實質的。

五、Digital Libraries的環境 vs 資訊生態學 Information Ecology

  1. Digital Libraries的環境:數位圖書館是一個:獨特的(ingular)、統一的(uniform)、無處不在(ubiquitous)、全數位化的資訊資源、comprehensive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2. 資訊生態學 Information Ecology:
    這十年間,在美、英等國,數位圖書館已成為普遍的政治辭令。
    但在2004年Keller所發表的專業論文中,主要針對數位圖書館,提出了例外的見解:
    –因為數位圖書館的大量與多樣性,使用者將因入口管道(door)的不同,有所不同的體驗。
  3. 補充:林珊如, 數位圖書館使用者研究趨勢之考察, 2006
    –數位圖書館作為一個虛擬空間,常趨向不受地理與機構界線的束縛。社會技術學者主張圖書館即使是數位化,仍是一個學術社群或一種社會運動在某種程度上自主運作集體思維的地方。
    –資訊生態學(Information Ecology)的概念即是一種地方的隱喻。

六、學科與主題導向的 Digital Libraries vs 作品和型態導向的 Digital Libraries

作品和型態導向案例裡,提到數位文化記錄可以透過國家圖書館,進行全球性全面性和開放傳播,並且藉由數位圖書館的搜索引擎檢索內容(需得到適當的授權)。在學術數位圖書館的內容管理上,將可獲得顯著的改善。例:澳洲已建立國家數位音樂圖書館(2004年Ayres等3人)、國家數位圖像圖書館(2002年 CampbeU )


七、DLs是機構典藏寶庫

  1. 學科導向、作品和型態導向的DLs可以提供個別的研究者更好的服務,同時也可以深入發掘出大學圖書館的任務。2003年Atkins提到:大學圖書館員正努力發掘圖書館未來在大型機構中的定位何在?

  2. 2003年Lynch提到:最近數位圖書館的發展,是在架構策略上,成為一個內在的『機構典藏(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簡稱IR)。部份倡議者認為完全分散式資源的管理需求,鼓勵了機構典藏發展,機構圖書館的特性與大學的職責所在,使得數位資源封存的需求增強。2004年Smith等提到:早期的經驗顯示,數位圖書館的使用者,對於促進機構典藏的發展並不感興趣。

  3. 機構中對於DLs的爭議點,主要是在經濟上面。2003年Greenstein等人提出:機構之間的資源共享,與新式出版經濟,和數位圖書館的商業服務模式,以上三項都結合在一起,並納入機構IR規劃過程中。2003年Lynch提到:真正的數位圖書館,有人認為:應立基於機構中得以持久營運的商業模式 上,而非將之應用在非營利以及研究工作上。

ps.最近幾年國內也在如火如塗展開機構典藏的建置,就如同Atkins所提”大學圖書館員正努力發掘圖書館未來在大型機構中的定位何在?”尋找自己機構典藏的特質所在發展會是比較合宜。



八、任務導向與觀眾導向的Digital Libraries

不論任務導向或觀眾導向,最終目的仍是強調適性的”服務”重於典藏內容,也就是為滿足服務需求所設計的系統與評估。(個案1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資助與電腦和資訊技術相關教育資源的聯盟入口網站;個案2國家科學數位圖書館;個案3兒童數位圖書館)


九、DLs 內容vs技術

廼貞老師這學期課程已實務的讓大家見識到Metadata整個發展及全世界已進行或正在進行的計畫(而且是先進的歐洲方面的發展趨勢),故略,詳見雙林ppt,不過我比較有興趣的是「開放內容聯盟」( Open Content Alliance;簡稱OCA)

  • 2005年10月3日,Internet Archive與雅虎宣佈成立。
  • 旨在創造第一個完整的、公共領域的數位圖書館,提供給全世界檢索,同時解決出版商擔心的版權問題 。鼓勵盡可能提供最大的取用管道,以重複利用該聯盟檔案典藏,並兼顧尊重內容的擁有者和貢獻者的版權,貢獻者決定內容開放的標準。
  • 原文資料是免費閱讀,大部分可以PDF檔案格式存取或列印,OCA的創始成員包括非營利機構網際網路檔案庫(Internet Archive)、加州大學多倫多大學的圖書館,以及惠普(HP)、奧多比系統(Adobe Systems)和電腦書籍出版商O'Reilly媒體公司。

總結

DLs 在未來New Library Roles 圖書館究竟扮演什麼樣的新角色(任務)?文章提供了幾個面向思考:


  • 功能

–search(查詢) :

  1. 3個問題來探討-1數位圖書館的使用者希望網路查詢系統跟一些研究報告上的建議一樣嗎?2用關鍵字和以知識為基礎的後檢索瀏覽結合,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嗎?3在數位圖書館網路實行之前,有必要將複雜的布林查詢和鄰近字查詢等所有的資訊檢索技巧,改進其檢索機制?
  2. 研究各種不同背景的使用者:必須詢問使用者實際檢索的經驗,了解潛在使用者;提供更好的metadata並以更智能化的方式去檢索,metadata模型幾乎是出現在每個學科分類的內容描述;利用ontolog的智慧型代理可幫助使用者查詢內容,在不同集合,控制詞彙表和ontolog是無法實現的,建議使用全文索引;Recommender Systems 推薦系統是一種以資訊過濾為基礎的個人化服務工具。

–個人化服務

  1. 個人化概念的應用,意味著日後使用者能在內容搜尋上應用客制化的檢索系統;當作輔助伺服器端的工具;使用者紀錄模組標準藉由MPEG-7技術來支援metadata的個人化服務。

  2. 應用:RSS、MyLibrary ;對內容做註釋、修改、編排和整合;支援註記、畫線標記、標示、歸檔、造詞和摘要等;個人化工具能讓使用者重新找回以前使用過的資訊(ex.書籤的應用)。
  • 服務


–傳統圖書館服務

  1. 採訪 :數位圖書館內容需求的選擇是由圖書館館員做決策;研究指出利用電腦輔助採購發展方法,可能在採訪過程上會為採訪數位資源產生更大的影響,例如:合作採購;圖書館如何匯集圖書和擁有更具成本效益的服務,將是圖書館的核心指標。
  2. 編目 :館藏內容有數位化圖書和線上期刊,也收藏許多不同類型的館藏;主要是利用都柏林核心核心集的metadata來描述資源內容;社會性軟體應用ex.Flickr.com、deli.cio.us和LibraryThing;以上功能都出現在數位圖書館文獻報告中,但數位圖書館加入社會性標籤實驗才剛剛開始,利用通俗分類字詞是否有助於改善檢索有待觀察。(天啊!編目館員要知道這些元素應用啊!蠻懷疑的,因為不是只死守著MARC嗎?笑~)
  3. 參考服務:線上參考服務就像小型的合作一樣,它的好處是不提供本身的技術導向,而是即時交付、利益共享;對於使用者來說,將帶來更多社會性或心理的幫助,參考服務可以幫助使用者了解他們的需求,並探討如何用數位化服務來滿足使用者。
  4. 典藏 :數位圖書館的流通服務利用電子技術克服了傳統圖書館時間和地點的限制;矛盾現象產生,ex. 限定IP 、限制只能在館內使用等;突顯出數位圖書館藏品流通的版權問題。

–新角色

  1. 圖書館新角色 : 數位圖書館不僅改變了傳統圖書館的做法,也為學術圖書館和科學合作產生了支援“ 知識社群” 的新任務;公共圖書館可支援私營網站和社區部落客,但在數位圖書館網域中的應用效益有待觀察;即時通的使用是很廣泛普及的,試圖成功應用到數位圖書館的相關報告或許不久後就會產生;數位圖書館也已經開始利用電腦科技技術讓使用者能與其他數位圖書館互相連結。
  2. Archiving 典藏: 以前圖書館著重的是圖書實體保存的工作,而數位圖書館著重的是內容的保存性;利用Metadata 傳達數位物件內容特徵,一些研究人員認為Metadata 可以滿足典藏取用的觀點;但多數人認為數位文物典藏主要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個人、機構、社會、法律的困難問題。ex. 版權問題;RLG( 美國研究圖書館) 和美國國家檔案局(NARA) 數位典藏認證的專門小組,致力輔導圖書館在數位典藏的角色任務,讓數位圖書館能健全發展並解決複雜的社會問題。
  • Social Impacts 社會影響

–Users 使用者

  1. 數位圖書館必須能滿足來自世界各地,不分年齡、程度和語言的網路使用者需求。但一些數位圖書館已經預先設定他們的使用者,可能是專門領域的研究人員、大學教授及研究生。
  2. 要了解使用者是否會持續使用,如果有,如何使這些資源加值變化。
  3. 有一個挑戰是,當我們進行使用者評鑑時,容易錯過潛在使用者,我們需要找到方法,去了解更多的潛在使用者,使數位圖書館的服務效能達到最大。
  4. 透過了解更多使用者使用數位圖書館的原因,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數位圖書館在使用者心目中的角色。
  5. 設計人員以自己的觀點區設計使用介面,所以會與使用者預期有落差。有人認為,使用者不滿意是因為無法讓使用者自行的創造使用介面,而不是因為沒有找到他們的資訊需求。
  6. 研究發現數位圖書館成功的特點,往往涉及到Web伺服器日誌的使用。Web伺服器日誌分析可以了解使用者留下的資訊含義。
  7. Web logs 的分析可以顯示出使用者社群,並可以針對其社群做符合其社群需求之服務 。
  8. 精密的資料探勘策略需要從大量的日誌中獲得有用的資訊。

查詢字詞的分析、內容分析的評論和全文探究大概可以讓參考館員去加深數位圖書館服務,不僅幫助讀者找尋不確定的議題,也可以利用各種輔助資料協助使用者找到符合他們期望的資訊。


–Organizational Impacts 組織的影響

  1. 人員、資金成本和組織運作的改變。
  2. 設計目的是爲了支援教學、研究和學術交流。
  3. 對社會是有益的、不僅是技術概念且是社會機構。
  4. 數位圖書館需要新的專業知識。
  5. 大部分的數位圖書館文獻都是由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所組成,每個機構儲存著不同類型的物件。這個觀點賦予傳統機構不同的任務和功能。
  6. 遺憾的是,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都被重新定義為"記憶機構",沒有專業的人員幫助組織了解他們的基礎功能。


–公共政策


  1. 數位圖書館引起了公共政策的議題 :他們是國家計畫必要的發展嗎? 如果是的話,數位圖書館發展策略應該在什麼地方呢?
  2.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已經通過了一套指標,來評估數位圖書館服務 。
  • 未來
  1. 未來10年,過去的資訊將以數位的形式增加,直到所有的出版品皆可在網路上查閱取得,巴克蘭(Buckland): 數位圖書館倒退發展現象 / 我們必須主動提供服務給使用者,而不是視使用者需要什麼資料。
  2. 發展 “網站觀測站”,用以監測和開發未來使用者的應用工具,如:BitTorrent (BT)和
    Podcasting,未來將迅速應用在數位圖書館。
  3. 搜尋引擎應用的成功,引領數位圖書館思考提供更好的搜尋與取用機制。
  4. 挑戰
    –目前的一項挑戰是數位圖書館應思考如何提供更好的網路查詢與取用機制。
    –下一個挑戰,是數位圖書館在web2.0上的服務 。
  5. 數位圖書館若要更加成功,需要將內容與服務更緊密的與日常生活中去結合與應用。

文章結尾處提到一些Web2.0服務的"社會性物件元素"的應用,不過蠻懷疑會有多少圖書館或館員會(或是可以)把它們加在圖書館的服務應用上,有時實驗性質的玩意是否帶來效益是容易讓人質疑,往往會害怕向前行;或者因為對技術的無能,導致即使用也往往受制於現成的廠商貴而不實的商品無法自拔;或者往往只為了消耗預算而急就章完成某些項目。











Bearman, D. (2007). Digital library. ARIST, 41, 223-272〔ppt]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