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008
〔心得〕
〔心得〕
看到這篇文章時,不免想起之前在唸世新時阮老師所教的主題詞表的上下關係,見、參見、反見聽得真是一陣昏迷不醒!看到這次的知識結構,更是驚為天人的茫然,...語意學本身就是複雜的角色定義與關係結合而成,有時還要想像一下這抽象的概念背後蘊藏複雜的意義。
這篇是Barbara H. Kwasnik的著作,這篇文章主要是在描述知識的呈現和知識探索。是被分類表代表的實體和關係的結構,反映了知識的領域是被劃分。文章內介紹四種圖資領域的分類結構方法,包含長處和局限性所描述的能力,藉以反映,發現,並創造新的知識。 這些方法是階層式(hierarchy)、樹狀(tree)、矩陣式(paradigm)、和多層面分析式(faceted analysis),將提供範例的方式來證實知識和分類過程中互相影響。
小蝶老師在課中補充了一種Web 2.0所產生的新形式知識”網絡式”而且密集程度親疏是隨著互動關係而產生不同的變化。
這篇是Barbara H. Kwasnik的著作,這篇文章主要是在描述知識的呈現和知識探索。是被分類表代表的實體和關係的結構,反映了知識的領域是被劃分。文章內介紹四種圖資領域的分類結構方法,包含長處和局限性所描述的能力,藉以反映,發現,並創造新的知識。 這些方法是階層式(hierarchy)、樹狀(tree)、矩陣式(paradigm)、和多層面分析式(faceted analysis),將提供範例的方式來證實知識和分類過程中互相影響。
小蝶老師在課中補充了一種Web 2.0所產生的新形式知識”網絡式”而且密集程度親疏是隨著互動關係而產生不同的變化。
分類架構中的物件被安排成不同結構,因而會反映出不同的知識,Kwasnik,比較了四種分類架構,說明其用於呈現知識時之優缺點及能力。
- 一、階層式分類架構
- 1. 總括性(Inclusiveness)– 即架構中最上層的大類是含蓋最廣的類目,而且其描述整個知識領域;
- 2. 種差性(Species / differentia)– 即下層和上層的類目之間只有一種關係,就是「is-a」的關係;
- 3. 繼承性(Inheritance)– 即上層類目所具有的特質,其下層類目必需要繼承之;
- 4. 移轉性(Transitivity)– 即所有的子類是其上一層類目的成員,也是其上上層類目的成員;
- 5. 關聯與區別上的系統性和可預測性規則(Systematic and predictable rules forassociation and distinction)-- 即所有在同一類的物件具有可預測的相同特質,且其與同一層級的其他鄰近類目亦應具有可預測的不同特質;
- 6. 互斥性(Mutual exclusivity)-- 即一個物件只能歸屬於一個類目;
- 7. 必要與充份之標準(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riteria)-- 即某一物件要具備某個必要的特質,才可以被歸為那一個類目。
階層式五個優勢:
- 1) 呈現出完整且整體的資訊(Complete and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 2) 具有繼承性與標記的經濟性(Inheritance and economy of notation);
- 3) 具有推論性(Inference);
- 4) 可以清楚的定義(Real definitions)各個物件;
- 5)呈現出高層次與全方位的視角(High-level view and holistic perspective)。
可能會產生的問題如下:
- 1) 多重的階層(Multiple hierarchies);
- 2) 多重與多樣的標準(Multiple and diversecriteria);
- 3) 缺乏完整的知識(Lack of complete and comprehensive knowledge)時難以建構;
- 4) 物件的規模不同時(Differences of scale)難以建構;
- 5) 有時有些物件就是缺乏移轉性(Lack of transitivity);
- 6) 分類包含的規則過於僵化(Rules for classinclusion are too strict)。所以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領域都適合用階層式的架構來呈現。
階層式分類架構很適合用來呈現已發展成熟的知識領域,尤其是當該領域的物件之各個類別的疆界與彼此間的關係十分清楚時。並且可以用來辨識某知識領域欠缺之處,進而去驗證理論對既存事實的解釋力。如杜威十進分類法。
- 二、樹狀分類架構
- 1.樹狀分類架構依據特定的規則(specific rules for distinction)來區分與細分其類別,但不同於階層式分類架構的是,其大類和子類之間沒有屬性繼承的關係,也就是說在樹狀分類架構中的物件之間雖有系統性的關係,但是沒有種屬(is-a)的關係。例:在「將軍->校官-> 尉官->士官->士兵」的樹狀結構中,命令鏈(chain ofcommand)或是誰向誰報告(who is reported to whom)是其賴以分類的規則,因此上類與下類的關係是將軍命令校官,校官向將軍報告,但校官絕非是一種將軍。
- 2.樹狀分類架構也用於呈現物件間「部份/整體(part / whole)」的關係,也就是下類是上類的組成元素之一。例如:中和不是一種台北縣,而是台北縣的一部份;
- 3.從呈現知識的能力來看,樹狀分類架構最適合展現物件之間某一特定或是相對的關係,其比階層式分類架構在結構上扁平得多,而且因為缺少了繼承性和共同特質,每一層級內所能表現的知識也不如階層式分類架構那般豐富。
- 1) 需要有完整而整體的資訊(Complete and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 2) 需要有系統性與可預測性的區辨規則(Systematic and predictable rules for distinction);
- 3) 需預先決定類目建構的順序(Citation order)。
- 1) 強調並展現物件之間某特定層面的關係(Highlight / display relationship of interest);
- 2) 可表現出物件之間的距離(Distance);
- 3) 表現出物件出現的相對頻率(Relative frequency ofentities),可依需要再細分或合併物件。
- 1) 結構僵化(Rigidity);
- 2) 只能表現物件間單向的關係(One-wayflow of information);
- 3) 只呈現出一個選擇性的視角(Selective perspective)。
- 三、矩陣式分類架構
在矩陣式分類架構中,物件同時被兩個特質所描述。也就是分別以兩個選定的特質為軸,交叉繪製成列聯表,而在其中交集的空格內填入合於條件的物件。
以圖為例,其是以「血緣」和「性別」作為呈現親屬關係的兩個特質,在這個矩陣中呈現出英文和波蘭文中對親戚關係的稱謂。我們由此可以清楚的了解,兩者在父母與手足之間的概念是大致相同的,但波蘭人顯然在父母親的手足、以及父母手足的子女之稱謂上,使用更多的術語。矩陣式分類架構必須遵循以下三個要求:
- 1) 表現雙向的階層關係(Two-way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
- 2) 兩軸代表兩個感興趣的特質(Axes represent two attributes of interest)
- 3) 交集的格子可能是空的,亦可能有多個物件(Cells may be empty or may have more than one entity)
- 1) 需要具有該領域的知識(Requires knowledge of domain)
- 2) 侷限的視角(Limitedperspective)
- 3) 侷限的解釋力(Limited explanatory power)
矩陣式分類架構是很好的發現知識之工具,顯示出兩個特質交集之位置中到底有沒有物件存在,以及該物件的名稱。矩陣式分類架構可以利用分佈在空格中物件的術語,來比較和展現該知識領域中的模式(pattern)和異常現象(anomaly)。
- 四、多層面分析式分類架構
多層面分析的想法是根源於人類是以不同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層面分析式分類架構基本上不算是一種不同的呈現架構,而是在分類過程上採取了不同的作法,其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能有彈性的包容不斷出現的新現象。面對知識複雜需要用多層面的特質來描述,或是該知識領域正在快速進展時,層面分析式分類架構是最佳的選擇,如冒點分類法。
多層面分析式分類架構特性:
- 是最符合現代知識發展步調(如成長快速、科際整合、多學科等特性)的分類架構。
- 具有不需要完整的知識(Does notrequire complete knowledge)
- 包容力強(Hospitable)
- 有彈性(Flexibility)
- 表達力強(Expressiveness)
- 不需要堅實的理論(Does not require a strong theory)
- 可以同時表現多種理論架構與模型(Can accommodate a variety of theoretical structure andmodels)
- 可呈現多重的視角(Multiple perspectives)
多層面分析式的限制:
- 1) 建立適當的層面很困難(Difficulty of establishing appropriated facets);
- 2) 層面之間缺乏關聯性(Lack of relationships among facets);
- 3) 視覺表現上很困難(Difficultyof visualization)
小蝶老師補充的,找一個簡圖表明其複雜度,網絡式箭射來射去的,任何知識體都可能會發生上述種的關係也可能不會發生,也可能發生後又轉變了。
- 五、網絡式分類架構
嬿容的報告裡有介紹了’現有圖書分類法的現況與問題’,身為編目員,實在不想談。(略過請見ppt)
- 杜威十進分類法 (DDC)
- 中國圖書分類法 (CCL)
- 美國國會圖書館圖書分類法 (LCC)
- 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分類法 (NLM)
- 冒號分類法 (CC)
- 國際十進分類法 (UDC)
- 布利斯分類法 (BC)
總語:幾個重點認知
分類提供了某種脈絡 (Context) 資訊,可降低語意的模糊性 (Ambiguity) ,讓使用者避免查詢或瀏覽大量無關的資訊。分類的另一種價值是觸類旁通,亦即使用者可藉由各種類型的分類架構,刺激其聯想相關概念,並進一步發掘一些原本未預期到的資訊。- 物件的多變性、其可以是實體或是抽象概念、有的甚至疆界模糊、或是發生在連續的時空舞台上,這些特性使得要以分類的方式來組織物件變得更具挑戰性。特別是當知識被承載於文獻類型的載體時(即以顯性知識的形式呈現時),文獻特徵(如文獻的主題、形式)就不再是我們在做分類時唯一的考量標準,研究發現情境因素(如該文獻的用途)佔有某種程度上的重要性。這個發現的啟示是,在設計組織顯性知識的系統時,若能掌握知識在被使用時的情境脈絡,對於分類系統的設計將有很大的助益。(這在後面同學的報告裡也會有相關知識管理創新及情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