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2008
這篇感覺好像我在空大的資管複習篇。知道 ”非正式學習”名詞得自於賴老大的授課,小蝶老師上課也提到 ”非正式學習”管道的重要性,可以知道”內隱知識世界”的蘊量過程,就像Peter老師所說要在”微觀處”觀察道理一樣,要在非正式交流中取得八卦祕辛。
圖書館在學習上扮演三種角色:
- a practical role 分享資訊資源的實用角色
- a cultural role 保存和組織人類遺產的文化角色
-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roles 提供教育功能的社會角色
分享資訊資源是新義,必須符合Web 2.0時代趨勢,而數位時代分享的管道則是:
•Formal learning 正式學習-
•由有計畫的學習系統所引導
•發生在不同類型的學校課程和職業訓練課程
*在校園內的正式學習中,圖書館所扮演的角色是針對教學所提供的服務。
•Informal learning 非正式學習-
•學習者透過與他人交流、大眾傳播媒體或利用生活週遭環境的資源來學習
•美國在19世紀末所發展的公共圖書館系統被稱「自由大學」,因為公共圖書館提供社會大眾對資訊需求的服務
*因為電腦與網路科技的發達,開啟自主學習的新契機。
•Professional learning 專業的學習-
•在職訓練提供改進與工作有關的知識和技能
•圖書館可提供達成機構組織目標的資訊資源
*許多數位圖書館最初的發展是為了提高專業的學習,增加工作效能。
有那些數位資訊類型:
–Scientific Data Sets 科學資料集
–Other Data Sets 其他資料集
–Electronic Journals 電子期刊
–Newsgroups、Listservs and Mail Archives新聞組、新聞討論族群和電子郵件
–Specialized Hypermedia Corpora 專業的超媒體彙編
–Indexes and Directories 索引和目錄
–Electronic Search and Display Tools 電子查尋和顯示工具
這些類型定義感覺有些過時,但技術及群組有些還是存在,像電子期刊更是每年漲幅不斷的攀升,各種不同工具和社群的增生,尤其類似google入口網也像數碼寶貝不斷進化beta版!
圖書館在數位學習上扮演的角色-應扮演資源提供及利用指導的角色。
•在資源提供方面:圖書館應兼具傳統與虛擬資源的蒐集,並思考「擁有與取用」之價值。
•在指導利用上:除了提供原有的參考、資訊服務之外,應朝向個人化、客製化、專業化及整合性的服務。
每次看這樣的期許角色不免覺得可笑,試問館員自己對在”數位”認知上究竟瞭解多少?有時也覺得同事每次提及什麼讀者問題時都要使用那種”我們要教育讀者啊!”的口吻時,總會內心想發笑一個電腦中毒或是一個印表機小故障都不會排除的人,憑什麼談教育讀者。另外小蝶老師提到xml認知是基本常識,我不禁想反駁,在實務的館員世界,多少人會認得xml,我雖然知道,但實際了解架構卻是在迺貞老師課程上同學的報告得到充實。
面對數位學習總驚惶於技術的gap,大論人人會談,但建構合宜適性的數位平台的認知裡又有多少館員真正了解數位學習的意涵?所以Web年代自主性開放學習空間的掘起,也說明了人人可自由自在的選擇自己適合的學習途徑,而不是帶偏見色彩的意圖教育。
最後討論的議題,是要時時注意變動科學裡資訊意識流:
- 數位圖書館在教育上的議題
•透過各種媒介將知識提供給老師和學生
•提供更多元化的資訊管道給使用者
•提供非正式的學習管道
•建立知識組織的基礎,包括提供教學所需的電子資源
•數位圖書館將成為數位式學校
為何要加意識2字,意謂自覺性的要注意資訊流變化及背後的人性思惟。
差點忘了要介紹”亞歷山大圖書館”,可惜梁董的布落搬家了,照片不見了!看看別家的吧!為何介紹?可能是文明古城毀滅後在現代又重生的喜悅感吧...
http://www.wretch.cc/blog/tpml/2154888
http://babykellin.pixnet.net/blog/post/1962079
http://tw.myblog.yahoo.com/akasha-astar/article?mid=791&prev=793&next=778
http://www.wretch.cc/blog/tpml/215488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