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9日 星期五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 - Nonaka, I., Toyama, R. & Konno, N.

12/13/2008 [心得〕

我居然先選仁翔、愛文報告的這篇作心得,這可能跟內容提到”ba”感到新鮮有關吧!

  在知識"創新"理論應用上。 這是日本管理大師野中郁次郎(Nonaka, 1991, 1995)與竹內弘高教授所提出的理論。野中郁次郎提出,在企業創新活動的過程中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二者之間互相作用、互相轉化,知識轉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知識創造的過程。知識創新的三個元素就是SECI、Ba、知識資產(knowledge asset)。如圖2





SECI model

知識轉化有四種基本模式—潛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Extemalization)、彙總組合(Combination) 和內部升華 (Internalization),即著名的SECI模型。 如圖1、圖3
知識由兩種明顯的對照觀念互相激盪,領導知識創造的過程是透過辯証性思考。

社會化、外化、組合化、內化構成所謂知識螺旋(knowledge spiral )

螺旋會放大,會持續不斷下去,引發外在成員的動員


知識轉換的四個模式:

  • 「社會化」指的是「個人對個人」透過直接的分享而創造出「內隱的」知識(內隱知識 -> 內隱 知識)。
  1. 學徒學習工藝技巧,經驗傳承。
  2. 社會化可能同時經過非正式的見面或社交,共同的社會觀點,共同信仰、心靈的認同而產生。
  3. 社會化可能由非內部產生,例如:顧客或供應鏈廠商的互動。

  • 「外化」指的是「個人對團體」透過對話和反應表達出以上「社會化」所造成的默契(內隱知識 -> 外顯知識)。
  1. 將隱性知識外顯化,具體化 。
  2. 以”品管圈”為例,員工定期互相討論工作上問題,找出解決之道 。
  3. 好的外化需靠以下的使用妥當(與語言能力有關) -象徵 metaphor 、類比 analogy 、 塑造模型 (具 體) model。
  • 「組合化」代表的是「團體對組職」有系統的運用以上外顯化的知識和資訊(外顯知識 -> 外顯知識)。
  1. 出版物,資料庫,手冊,指引,電腦模擬,資料預測 。
  2. 取得資訊、統整資訊、組合資訊、產出資訊、散播資訊 。
  3. 可從外部組織與內部組織結合 。

  • 「內化」過程便是再以組織的角度去影響個人,使得個人能在實務中學習,並取得新的「內隱」知識(外顯知識 -> 內隱知識,也可以說是跟市場環境取得默契),最後再接回「社會化」,形成一個永不停止成長的螺旋。
  1. “Learning by Doing”。
  2. 如:產品概念或製作程序可透過行動action與演練practice讓它成型。
  3. 透過訓練課程、閱讀手冊、模仿、實驗等深植 embody由外顯到內隱 。

ba

  關於“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相互轉化SECI模型的“社會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組合化(combination)、內隱化(internalization)”過程,完成一次螺旋上升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場(Ba)”存在。

  相應於知識轉化四個過程階段的“場(Ba)”,分別為“創始場 (OriginatingBa)、對話場(Interacting/Dialoguing Ba)、系統化場(Cyber/SystemizingBa)、練習場(Exercising Ba)”


  創造知識的四種場所(Ba)的特徵   

  在SECI模型的四個知識轉化階段中前後會經歷四種場所(Ba)。每個場所分別提供一個基地,以利進行某一特定階段的知識轉化程式,並使知識之創造加速進展。將四個場所的四個知識轉化程式前後加以連貫起來,就構成一系列不斷自我超越的程式,同時也隨之顯現了知識轉化的螺旋式演進情況。茲將四種場所的特征分別說明如下:  

  • 1、創原場所(Originating Ba)

在原始場所,個人之間基於同理心,或彼此相憫相惜,因而得以排除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障礙,彼此交互表露其感覺、情緒、經驗與心態。在此場所反應了Nishida的觀點:“我憫,故我在”,而非迪卡兒的說法:“我思,故我在”因此,從創原場所展現出關懷、愛心、信任與承諾。  創原場所是知識創造過程中之起點,屬於社會化階段。個人之間親身的面對面之接觸經驗對隱性知識的移轉與轉化十分重要。因此,應強調開放式組織設計,使員工能充分接觸顧客,以便個人之間的直接交談及溝通。  


  • 2、互動場所(Interacting Ba)  

將擁有特殊知識與能力的一些人組成“一個計劃小組”、特案小組,或跨越業務單位之小組。讓這些小組的成員在互動場所彼此交換想法,同時也對他們自己本身的想法加以反省及分析。  互動場所代表外表化階段(the externalization process),大家以開放態度,彼此充分對話,將隱性知識轉變為顯性知識,以便創造新知識及價值。  


  • 3.電腦場所(Cyber Ba)  

電腦場所代表組合階段(the combination phase),利用虛擬世界而非實際的空間與時間,來進行互動。在組織內部將新的顯性知識與現有的資訊與知識組合,以便再產生更新的顯性知識,並使之系統化。利用“線上網路”、文件與資料庫等資訊來強化這項知識的轉化程式。笛卡兒的邏輯在此獲 得充分的發揮。  


  • 4.練習場所(Exercising Ba)  

練習場所代表內化階段(the internalization phase),能促使顯性知識轉化為隱性知識。在資深教師與同事的指導下,以觀摩或實際演練等方式不斷的練習,而非只坐著聽教師講授分析性之教材.能應用實際生活上或模擬的顯性知識,並持續將這些知識內化。 


  上述四種場所各自的不同特征將有助於新知識之創造。在每個場所之內所產生的知識終將成為組織的知識基礎而歸大家共同來分享。然而,組織內的各個場所不僅是累積各種不同的資訊而已。這些場所具有動態性,能將隱性知識轉化成顯性知識,然後再進而將顯性知識轉化成隱性知識,並藉此一周期迴圈而持續的創造新知識。


日本7-11如何使用Ba(略見ppt報告)



知識資產


隱性知識的知識資產的價值,現行的計算系統是難以衡量的,因為屬性是動態的。為了了解知識資產的創造、獲取和利用,我們建議將知識資產分為四類。



  • 經驗性知識資產 (Experiential knowledge assets)

  1. 隱性知識的共享 。
  2. 其建立是透過成員組織之間實際的經驗分享,以及各成員和組織及其客戶,供應商和附屬公司。
  3. 技能和know-how程序性知識是個人透過在工作中經驗的獲得累積,此即是經驗性知識資產。
  4. 情感的知識,如關心,熱愛和信任;物理知識,如面部表情和手勢,充滿活力的知識,如感官的存在,熱情和緊張 。
  5. 經驗性知識資產是內隱的,所以難以掌握、評估、買賣及模仿,所以能讓公司持續的佔有競爭優勢。

  • 概念性知識資產 (Conceptual knowledge assets)
  1. 是顯性知識透過圖像、符號和語言闡述。
  2. 是基於客戶和組織成員所擁有的概念,他們有具體的形式。品牌即是客戶的感覺,是組成員的概念和設計,是概念的知識資產的例子。
  3. 儘管客戶和組織成員的看法很難把握,但概念性的知識資產還是比經驗知識資產更容易把握。
  • 系統性知識資產(Systemic knowledge assets)
  1. 系統化和套裝的顯性知識 。
  2. 技術說明書、產品規格、手冊、記錄有關客戶和供應商的資訊。
  3. 依法保護的知識產權,如許可證和專利也屬於這一類。 特點-系統性的知識資產,他們容易轉移 。
  4. 知識資產能見度最高的類型,目前的知識管理主要側重於管理系統的知識資產,如智慧財產權。

  • 例行性知識資產 (Routine knowledge assets)
  1. 隱性知識。
  2. 是例行性置入組織的行動和做法。Know-how,組織文化和組織程序機構日常進行的業務,即是例行知識資產。
  3. 透過不斷的練習,某些模式的思想和行動得到加強並且在組織成員中分享。共享有關該公司的背景和‘故事’,有助於成員形成例行性知識。
  4. 特點-例行性知識資產它們都是切實可行的。

三者談完了,最後重要的是maping工作,企業組織如何將人的知識資產及場域作有效的mapping呢?

領導者角色及領導者提供必要條件,是重要的關鍵因素:

  • Creating Process使用已存在的Knowledge Assets ,在BA的這個場域裡面,組織透過SECI process來創造新的知識。
  • 提出”middle-up-down”的分散領導(中間領導)強過”top-down” leadership,是動態知識產生過程 扮演核心的角色 。
  • 領導者該:推動分享機制,活化BA的利用,促進知識螺旋產生,尤其是界定”知識遠景”。(自主性、創造性渾沌Creative chaos、重覆必備多樣性、愛、關懷、信任與承諾)
  • ”知識遠景” knowledge vision:界定組織該產生怎樣的領域知識通常一種”價值系統”去評估,辯護,決定知識的發展方向。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 - Nonaka, I., Toyama, R. & Konno, N.(ppt)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