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

James #Session 3:Dorothy Williams資訊素養研究的專家

我的文件夾裡存著 Professor Dorothy Williams照片,突然覺得對不起James 老師...可是美美老師說不能一直說對不起,要說感謝的話,所以感謝 James老師讓我認識這麼多資訊素養專家的思惟。也感謝小蝶老師讓我有機會接觸這些外國老師的想法。



看著神似美豔巨星莎朗史東的Dorothy教授,小蝶老師要我們找出James老師交待的資訊素養研究專家"獨特見解代表圖" (?),雖然至今我仍找不出Dorothy的代表性,但從她所領導的團隊研究地位及所交的報告,可見其舉足輕重之地位(網頁可看出好多重量級的委外報告,而且是厚厚頁數的期末報告)。課後有稍加研究Dorothy在亞伯丁商學院所開的課程。本來有寄給小蝶老師,可是為何存在信箱的草稿裡就不得而知...,我就把它補在後面的補記。


•簡介
亞伯丁大學博士
愛丁堡大學榮譽理學士
DipLib (with Distinction) ( RGIT)
Chartered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會員
http://www.rgu.ac.uk/abs/staff/page.cfm?pge=5616


•專長
–副院長,負責亞伯丁商學院。
–研究信息管理的發展部和教育。
–教授資訊政策和資訊影響、研究方法之碩士的課程。


•研究興趣
集中在
–資訊素養,資訊影響和資訊服務
–已進行外部資助的研究和諮詢/顧問在這些領域的工作。
–特別側重於學習者,教師和決策者接觸的信息。


•研究專業

  1. Dorothy Williams是羅伯特哥頓大學,阿伯丁的資訊管理部教授。她多年一直專注在資訊素養暨資訊素養和學習的之間關係的研究,資助機構如ESRC,社會教育研究,LIS,和蘇格蘭行政部門等。她的研究是跨國界的資訊素養,資訊的行為和影響資料:她認為我們理解現實世界的資訊素養是基於了解的情況,當即使離開世界的正規教育的學校和大學後,人們發現和使用資訊仍是必需要,這是重要的事。
  2. 大部分的Dorothy研究集中在學校,例如:學生的學習經驗值是影響圖書館為基礎的資訊活動。她的所有較早的研究則在學校圖書館,關於一個教師專業群的學習需求及最近幾年她已進行了一些研究教師的資訊,經驗和行為,資訊素養概念。她還擔任蘇格蘭政府顧問,對於教師、學校和公共圖書館倡議,學校應加強ICT(資訊和通信技術)應用和參與NOF(諾夫)資助培訓ICT應用。
  3. 在布拉格 2003年,國際會議的資訊素養,布拉格宣言“建立一個資訊素質社會”,導致最近她的資訊素養的利益已被波蘭和智利採取,在下一步與教育部努力在教師教育嵌入信息素養。
  4. Dorothy與學校部門共同參與研究和持續專業發展活動;與其他專業團體如衛生和醫療從業者,合作研究教育部門和專業團體各地資訊素養問題的解決。


•研究主題

  1. 資訊政策和資訊影響、研究方法
  2. 教師、學生、學習者的需求分析
  3. 博物館、檔案館和圖書館的各項評價分析
  4. 中,小學學級的資訊素養、學習支援
  5. 醫療資訊策略
  6. 知識服務
這裡有她的眾多文章及project:http://www.rgu.ac.uk/abs/staff/page.cfm?pge=5616


•使用的研究方法


Impact of the School Library Resource Centre on Learning. 以”學校圖書館資源中心學習的影響”例,分兩個階段進行:

– 第一階段的研究採用專題小組討論教師和學生,並與館員確定他們的看法如何SLRC可以促進學習。

例如3-5章
–3 評估影響 7-12
– 3.1 指標的影響 7
– 3.2 範圍影響評估 8
– 3.3 證據來源 9

– 4 方法論 13-20
– 4.1 選擇學校 13
– 4.2 焦點團體 15
– 4.3 案例研究設計 17
– 5 焦點小組的調查結果和採訪 21-36
– 5.1 結果,教師焦點團體 22
– 5.2 結果,學生的重點群體 26
– 5.3 結果從圖書館員的訪談 27
– 5.4 探討的結果 30

– 第二階段採用個案研究的具體實例SLRC活動,以確定是否認為這對學習的影響確實是正在發生;以確定的指標,這些指標可以作為證據使用的學習和研究的過程評估的影響,SLRC學習。

例如6-7章
6 案例研究結果 37-106

討論 107-130
7.1 動機 108
7.2 級數 111
7.3 獨立 116
7.4 互動 119
7.5 修改後的框架 121
7.6 值的監測技術 123


- 交叉比對修正後,找出有效學習方法,規劃政策 。
1.先從2階段的作法觀察到學習影響的發生指標;2.實證評估報告 ;3.修正框架;4.監測/評價;5.規劃有效學習

例如8章

8 結論 131-136
8.1 研究範圍 131
8.2 學習SLRC 132
8.3 監測和評價影響學習 133
8.4 規劃有效的學習通過SLRC 134


一個資訊政策的訂定必定經過細緻化的研究方法觀察所得而產生,在Dorothy教授慣用的研究方法上焦點訪談及個案分析是在資訊分析上屬於質性研究,值得參考學習。


補記:

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The roles of digital librarie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1/29/2008

這篇感覺好像我在空大的資管複習篇。知道 ”非正式學習”名詞得自於賴老大的授課,小蝶老師上課也提到 ”非正式學習”管道的重要性,可以知道”內隱知識世界”的蘊量過程,就像Peter老師所說要在”微觀處”觀察道理一樣,要在非正式交流中取得八卦祕辛。


圖書館在學習上扮演三種角色:

  1. a practical role 分享資訊資源的實用角色
  2. a cultural role 保存和組織人類遺產的文化角色
  3.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roles 提供教育功能的社會角色

分享資訊資源是新義,必須符合Web 2.0時代趨勢,而數位時代分享的管道則是:

Formal learning 正式學習
 •由有計畫的學習系統所引導
 •發生在不同類型的學校課程和職業訓練課程
 *在校園內的正式學習中,圖書館所扮演的角色是針對教學所提供的服務。

Informal learning 非正式學習-
 •學習者透過與他人交流、大眾傳播媒體或利用生活週遭環境的資源來學習
 •美國在19世紀末所發展的公共圖書館系統被稱「自由大學」,因為公共圖書館提供社會大眾對資訊需求的服務
*因為電腦與網路科技的發達,開啟自主學習的新契機。

Professional learning 專業的學習-
 •在職訓練提供改進與工作有關的知識和技能
 •圖書館可提供達成機構組織目標的資訊資源
 *許多數位圖書館最初的發展是為了提高專業的學習,增加工作效能。

有那些數位資訊類型:

–Scientific Data Sets 科學資料集
–Other Data Sets 其他資料集
–Electronic Journals 電子期刊
–Newsgroups、Listservs and Mail Archives新聞組、新聞討論族群和電子郵件
–Specialized Hypermedia Corpora 專業的超媒體彙編
–Indexes and Directories 索引和目錄
–Electronic Search and Display Tools 電子查尋和顯示工具


這些類型定義感覺有些過時,但技術及群組有些還是存在,像電子期刊更是每年漲幅不斷的攀升,各種不同工具和社群的增生,尤其類似google入口網也像數碼寶貝不斷進化beta版!

圖書館在數位學習上扮演的角色-應扮演資源提供及利用指導的角色。

•在資源提供方面:圖書館應兼具傳統與虛擬資源的蒐集,並思考「擁有與取用」之價值。
•在指導利用上:除了提供原有的參考、資訊服務之外,應朝向個人化、客製化、專業化及整合性的服務。



每次看這樣的期許角色不免覺得可笑,試問館員自己對在”數位”認知上究竟瞭解多少?有時也覺得同事每次提及什麼讀者問題時都要使用那種”我們要教育讀者啊!”的口吻時,總會內心想發笑一個電腦中毒或是一個印表機小故障都不會排除的人,憑什麼談教育讀者。另外小蝶老師提到xml認知是基本常識,我不禁想反駁,在實務的館員世界,多少人會認得xml,我雖然知道,但實際了解架構卻是在迺貞老師課程上同學的報告得到充實。

面對數位學習總驚惶於技術的gap,大論人人會談,但建構合宜適性的數位平台的認知裡又有多少館員真正了解數位學習的意涵?所以Web年代自主性開放學習空間的掘起,也說明了人人可自由自在的選擇自己適合的學習途徑,而不是帶偏見色彩的意圖教育。


最後討論的議題,是要時時注意變動科學裡資訊意識流:

  • 數位圖書館在教育上的議題
    •透過各種媒介將知識提供給老師和學生
    •提供更多元化的資訊管道給使用者
    •提供非正式的學習管道
    •建立知識組織的基礎,包括提供教學所需的電子資源
    •數位圖書館將成為數位式學校

為何要加意識2字,意謂自覺性的要注意資訊流變化及背後的人性思惟。

差點忘了要介紹”亞歷山大圖書館”,可惜梁董的布落搬家了,照片不見了!看看別家的吧!為何介紹?可能是文明古城毀滅後在現代又重生的喜悅感吧...

http://www.wretch.cc/blog/tpml/2154888

http://babykellin.pixnet.net/blog/post/1962079

http://tw.myblog.yahoo.com/akasha-astar/article?mid=791&prev=793&next=778

http://www.wretch.cc/blog/tpml/2154888



Marchionini, G., & Maurer, H. (1995). The roles of digital librarie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38(4), 67-75.[ppt]

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

Digital library

11/29 /2008


倩妏、黃瑋雙林組合報告的部份內容蠻有意思,討論的面向蠻多的,尤其是社會性議題,這篇太精闢了!竟沒插足的餘地... 可不可以略 !

David Bearman 在文章中主要是針對近10年來,摘取多篇公開發表文章當中,與數位圖書館相關的,所做的長評。小蝶老師好像在授課之初就有介紹 ”ARIST”期刊及per-review,文獻必讀的精華。以前在醫圖跟醫師閒聊時也會談到醫學的XX annals或annual report(必讀聖書)。國內圖資界刊物不知有沒有也有類似重點閱讀文章來說明圖資發展現象呢?

觀點的演進,代表學科適性地調整變動,digital 的變化本身就很快速,libraries豈可停滯不動,
文中提到DLs (Digital Libraries) 曾經有過三次觀點的演進(1991~ 1992 ,1993,1995) ,在研究文獻常發表在各區域主題會議上,像JCDL、ACM 、IEEE等,應用並不限定於某一專門學科


摘錄4年來的重要報告中,各篇文章,從4種不同觀點面,分別討論數位圖書館所面臨的問題 :
–制度結構上an institutional configuration
–工程問題an engineering problem
–政策上的挑戰a political challenge
–服務問題a service



幾個影響指標重點


一、Lougee在2002年出版的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書中針對圖書館提出以下建議:


  • 1.應與他人合作,成為出版商;2.在創造和資訊傳播上創新;3.在學術界中所扮演一開放性的新角色;4.具備教學和研究 的職能;5.Lougee 所描述的圖書館傳統角色的轉變,如:虛擬參考諮詢服務、資迅素養課程訓練、學術圖書的館員亦明確而熱情地接受此種情況、視為一個圖書館界得以獲得學術界重視的新契機。

二、2003年6月舉行的the NSF 數位圖書館研究指引Workshop,Larsen等二人在報告中提出:

  • 1.數位圖書館的挑戰:是否能達到眾所皆知?應成為營造透明的知識環境最有效的方法。
    2在科技面的觀點上:一般公認的數位圖書館基礎設施和操作工具。
    3.封存,網路存取資料庫。
    4.數位圖書館仍然是學術調查研究上的最基本需求:建設數位圖書館將導致『資訊以太』的產生。
    5.與會者大多認為資訊將導入日常生活中,但僅聚焦在高等教育界。
    6.會後提出如何改善“嚴謹的學術研究指引”,”嚴謹地研究”和“透明化的知識環境”,兩者之間又有所矛盾。
    8.研討會的焦點建議集中在:檢索範例(search paradigms)、metadata控制( metadata control orientations )、標準執行模組(standards enforcement models )

三、Atkins等人,在2003年舉行的the NSF Blue-Ribbon Panel on Cyber infrastructure為遂行DLs的政策目標,在報告中大聲疾呼:政府應進行國家型合作計畫網絡的重大投資,為科學與學術活動,建立一個基礎的協同工作環境、豐富的數位圖書館,以及強化電腦事業。為了影響聯邦預算審查,本報告進行科學界的數位圖書館調查,並發現DLs 在網路基礎建設的發展下,作為一個跨學科研究的測試平台,有其影響力存在。對照美國學術團體聯合會(ACLS)委員會所提出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網路基礎建設報告草案”,雖然它基本上認同在人文和社會科學的網路基礎建設上,應普及化其數位內容,但卻不是對數位圖書館本身的體認。


四、數位圖書館的網絡基礎設施,要如何來衡量他們的影響力?其一方法是透過使用研究:

  • 1. Tenpin她在2003年的“Use and Users of Electronic Library Resources ”報告中,針對1995年至2003年間,200多個DLs使用者研究報告進行評論。調查教師和學生如何使用學術圖書館。對公眾或非學術性使用者的影響上,幾乎都沒有進行調查。相關文獻並未指出DLs對持續改變中的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如 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Project過去五年間所做出的報告。
    2. 2004年, Pew 研究發現,搜索引擎已經徹底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與工作。主要是透過公共網站,把數位圖書館在使用者指尖呈現。
    3. 2005年,Fallows認為,將近三分之一的人,無法想像沒有搜索引擎的生活將會如何?l這當然是圖書館所樂見的,不管是虛擬或實質的。

五、Digital Libraries的環境 vs 資訊生態學 Information Ecology

  1. Digital Libraries的環境:數位圖書館是一個:獨特的(ingular)、統一的(uniform)、無處不在(ubiquitous)、全數位化的資訊資源、comprehensive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2. 資訊生態學 Information Ecology:
    這十年間,在美、英等國,數位圖書館已成為普遍的政治辭令。
    但在2004年Keller所發表的專業論文中,主要針對數位圖書館,提出了例外的見解:
    –因為數位圖書館的大量與多樣性,使用者將因入口管道(door)的不同,有所不同的體驗。
  3. 補充:林珊如, 數位圖書館使用者研究趨勢之考察, 2006
    –數位圖書館作為一個虛擬空間,常趨向不受地理與機構界線的束縛。社會技術學者主張圖書館即使是數位化,仍是一個學術社群或一種社會運動在某種程度上自主運作集體思維的地方。
    –資訊生態學(Information Ecology)的概念即是一種地方的隱喻。

六、學科與主題導向的 Digital Libraries vs 作品和型態導向的 Digital Libraries

作品和型態導向案例裡,提到數位文化記錄可以透過國家圖書館,進行全球性全面性和開放傳播,並且藉由數位圖書館的搜索引擎檢索內容(需得到適當的授權)。在學術數位圖書館的內容管理上,將可獲得顯著的改善。例:澳洲已建立國家數位音樂圖書館(2004年Ayres等3人)、國家數位圖像圖書館(2002年 CampbeU )


七、DLs是機構典藏寶庫

  1. 學科導向、作品和型態導向的DLs可以提供個別的研究者更好的服務,同時也可以深入發掘出大學圖書館的任務。2003年Atkins提到:大學圖書館員正努力發掘圖書館未來在大型機構中的定位何在?

  2. 2003年Lynch提到:最近數位圖書館的發展,是在架構策略上,成為一個內在的『機構典藏(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簡稱IR)。部份倡議者認為完全分散式資源的管理需求,鼓勵了機構典藏發展,機構圖書館的特性與大學的職責所在,使得數位資源封存的需求增強。2004年Smith等提到:早期的經驗顯示,數位圖書館的使用者,對於促進機構典藏的發展並不感興趣。

  3. 機構中對於DLs的爭議點,主要是在經濟上面。2003年Greenstein等人提出:機構之間的資源共享,與新式出版經濟,和數位圖書館的商業服務模式,以上三項都結合在一起,並納入機構IR規劃過程中。2003年Lynch提到:真正的數位圖書館,有人認為:應立基於機構中得以持久營運的商業模式 上,而非將之應用在非營利以及研究工作上。

ps.最近幾年國內也在如火如塗展開機構典藏的建置,就如同Atkins所提”大學圖書館員正努力發掘圖書館未來在大型機構中的定位何在?”尋找自己機構典藏的特質所在發展會是比較合宜。



八、任務導向與觀眾導向的Digital Libraries

不論任務導向或觀眾導向,最終目的仍是強調適性的”服務”重於典藏內容,也就是為滿足服務需求所設計的系統與評估。(個案1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資助與電腦和資訊技術相關教育資源的聯盟入口網站;個案2國家科學數位圖書館;個案3兒童數位圖書館)


九、DLs 內容vs技術

廼貞老師這學期課程已實務的讓大家見識到Metadata整個發展及全世界已進行或正在進行的計畫(而且是先進的歐洲方面的發展趨勢),故略,詳見雙林ppt,不過我比較有興趣的是「開放內容聯盟」( Open Content Alliance;簡稱OCA)

  • 2005年10月3日,Internet Archive與雅虎宣佈成立。
  • 旨在創造第一個完整的、公共領域的數位圖書館,提供給全世界檢索,同時解決出版商擔心的版權問題 。鼓勵盡可能提供最大的取用管道,以重複利用該聯盟檔案典藏,並兼顧尊重內容的擁有者和貢獻者的版權,貢獻者決定內容開放的標準。
  • 原文資料是免費閱讀,大部分可以PDF檔案格式存取或列印,OCA的創始成員包括非營利機構網際網路檔案庫(Internet Archive)、加州大學多倫多大學的圖書館,以及惠普(HP)、奧多比系統(Adobe Systems)和電腦書籍出版商O'Reilly媒體公司。

總結

DLs 在未來New Library Roles 圖書館究竟扮演什麼樣的新角色(任務)?文章提供了幾個面向思考:


  • 功能

–search(查詢) :

  1. 3個問題來探討-1數位圖書館的使用者希望網路查詢系統跟一些研究報告上的建議一樣嗎?2用關鍵字和以知識為基礎的後檢索瀏覽結合,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嗎?3在數位圖書館網路實行之前,有必要將複雜的布林查詢和鄰近字查詢等所有的資訊檢索技巧,改進其檢索機制?
  2. 研究各種不同背景的使用者:必須詢問使用者實際檢索的經驗,了解潛在使用者;提供更好的metadata並以更智能化的方式去檢索,metadata模型幾乎是出現在每個學科分類的內容描述;利用ontolog的智慧型代理可幫助使用者查詢內容,在不同集合,控制詞彙表和ontolog是無法實現的,建議使用全文索引;Recommender Systems 推薦系統是一種以資訊過濾為基礎的個人化服務工具。

–個人化服務

  1. 個人化概念的應用,意味著日後使用者能在內容搜尋上應用客制化的檢索系統;當作輔助伺服器端的工具;使用者紀錄模組標準藉由MPEG-7技術來支援metadata的個人化服務。

  2. 應用:RSS、MyLibrary ;對內容做註釋、修改、編排和整合;支援註記、畫線標記、標示、歸檔、造詞和摘要等;個人化工具能讓使用者重新找回以前使用過的資訊(ex.書籤的應用)。
  • 服務


–傳統圖書館服務

  1. 採訪 :數位圖書館內容需求的選擇是由圖書館館員做決策;研究指出利用電腦輔助採購發展方法,可能在採訪過程上會為採訪數位資源產生更大的影響,例如:合作採購;圖書館如何匯集圖書和擁有更具成本效益的服務,將是圖書館的核心指標。
  2. 編目 :館藏內容有數位化圖書和線上期刊,也收藏許多不同類型的館藏;主要是利用都柏林核心核心集的metadata來描述資源內容;社會性軟體應用ex.Flickr.com、deli.cio.us和LibraryThing;以上功能都出現在數位圖書館文獻報告中,但數位圖書館加入社會性標籤實驗才剛剛開始,利用通俗分類字詞是否有助於改善檢索有待觀察。(天啊!編目館員要知道這些元素應用啊!蠻懷疑的,因為不是只死守著MARC嗎?笑~)
  3. 參考服務:線上參考服務就像小型的合作一樣,它的好處是不提供本身的技術導向,而是即時交付、利益共享;對於使用者來說,將帶來更多社會性或心理的幫助,參考服務可以幫助使用者了解他們的需求,並探討如何用數位化服務來滿足使用者。
  4. 典藏 :數位圖書館的流通服務利用電子技術克服了傳統圖書館時間和地點的限制;矛盾現象產生,ex. 限定IP 、限制只能在館內使用等;突顯出數位圖書館藏品流通的版權問題。

–新角色

  1. 圖書館新角色 : 數位圖書館不僅改變了傳統圖書館的做法,也為學術圖書館和科學合作產生了支援“ 知識社群” 的新任務;公共圖書館可支援私營網站和社區部落客,但在數位圖書館網域中的應用效益有待觀察;即時通的使用是很廣泛普及的,試圖成功應用到數位圖書館的相關報告或許不久後就會產生;數位圖書館也已經開始利用電腦科技技術讓使用者能與其他數位圖書館互相連結。
  2. Archiving 典藏: 以前圖書館著重的是圖書實體保存的工作,而數位圖書館著重的是內容的保存性;利用Metadata 傳達數位物件內容特徵,一些研究人員認為Metadata 可以滿足典藏取用的觀點;但多數人認為數位文物典藏主要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個人、機構、社會、法律的困難問題。ex. 版權問題;RLG( 美國研究圖書館) 和美國國家檔案局(NARA) 數位典藏認證的專門小組,致力輔導圖書館在數位典藏的角色任務,讓數位圖書館能健全發展並解決複雜的社會問題。
  • Social Impacts 社會影響

–Users 使用者

  1. 數位圖書館必須能滿足來自世界各地,不分年齡、程度和語言的網路使用者需求。但一些數位圖書館已經預先設定他們的使用者,可能是專門領域的研究人員、大學教授及研究生。
  2. 要了解使用者是否會持續使用,如果有,如何使這些資源加值變化。
  3. 有一個挑戰是,當我們進行使用者評鑑時,容易錯過潛在使用者,我們需要找到方法,去了解更多的潛在使用者,使數位圖書館的服務效能達到最大。
  4. 透過了解更多使用者使用數位圖書館的原因,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數位圖書館在使用者心目中的角色。
  5. 設計人員以自己的觀點區設計使用介面,所以會與使用者預期有落差。有人認為,使用者不滿意是因為無法讓使用者自行的創造使用介面,而不是因為沒有找到他們的資訊需求。
  6. 研究發現數位圖書館成功的特點,往往涉及到Web伺服器日誌的使用。Web伺服器日誌分析可以了解使用者留下的資訊含義。
  7. Web logs 的分析可以顯示出使用者社群,並可以針對其社群做符合其社群需求之服務 。
  8. 精密的資料探勘策略需要從大量的日誌中獲得有用的資訊。

查詢字詞的分析、內容分析的評論和全文探究大概可以讓參考館員去加深數位圖書館服務,不僅幫助讀者找尋不確定的議題,也可以利用各種輔助資料協助使用者找到符合他們期望的資訊。


–Organizational Impacts 組織的影響

  1. 人員、資金成本和組織運作的改變。
  2. 設計目的是爲了支援教學、研究和學術交流。
  3. 對社會是有益的、不僅是技術概念且是社會機構。
  4. 數位圖書館需要新的專業知識。
  5. 大部分的數位圖書館文獻都是由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所組成,每個機構儲存著不同類型的物件。這個觀點賦予傳統機構不同的任務和功能。
  6. 遺憾的是,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都被重新定義為"記憶機構",沒有專業的人員幫助組織了解他們的基礎功能。


–公共政策


  1. 數位圖書館引起了公共政策的議題 :他們是國家計畫必要的發展嗎? 如果是的話,數位圖書館發展策略應該在什麼地方呢?
  2.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已經通過了一套指標,來評估數位圖書館服務 。
  • 未來
  1. 未來10年,過去的資訊將以數位的形式增加,直到所有的出版品皆可在網路上查閱取得,巴克蘭(Buckland): 數位圖書館倒退發展現象 / 我們必須主動提供服務給使用者,而不是視使用者需要什麼資料。
  2. 發展 “網站觀測站”,用以監測和開發未來使用者的應用工具,如:BitTorrent (BT)和
    Podcasting,未來將迅速應用在數位圖書館。
  3. 搜尋引擎應用的成功,引領數位圖書館思考提供更好的搜尋與取用機制。
  4. 挑戰
    –目前的一項挑戰是數位圖書館應思考如何提供更好的網路查詢與取用機制。
    –下一個挑戰,是數位圖書館在web2.0上的服務 。
  5. 數位圖書館若要更加成功,需要將內容與服務更緊密的與日常生活中去結合與應用。

文章結尾處提到一些Web2.0服務的"社會性物件元素"的應用,不過蠻懷疑會有多少圖書館或館員會(或是可以)把它們加在圖書館的服務應用上,有時實驗性質的玩意是否帶來效益是容易讓人質疑,往往會害怕向前行;或者因為對技術的無能,導致即使用也往往受制於現成的廠商貴而不實的商品無法自拔;或者往往只為了消耗預算而急就章完成某些項目。











Bearman, D. (2007). Digital library. ARIST, 41, 223-272〔ppt]

2008年12月19日 星期五

The DeLone and McLean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a ten-year updat - Delone, W.H., & McLean, E.R.

12/13/2008

妍芳報告這篇很專業,一直無法下手寫。

”DeLone and McLean model ”是以資科人的觀點來描述資訊系統成功修正模式架構,1992年到2003年修正版,除探討系統品質與資訊品質的影響外,根據DeLone and McLean 於2003 年發表的修正模式,加入服務品質構面,並納入user知覺趣味性的內在動機的觀念,可以比較下列原版及修正版的差異性,原版比較強調資訊系統上評估,修正版則參入了人(使用者的)及服務的情境因子。


DeLone andMcLean (1992)提出資訊系統成功的六大構面,分別是:
1.系統品質:指對資訊處理系統本身的評估,是技術上的成功,包含系統的可靠性、彈性、易用性等;
2.資訊品質:是對資訊系統產出的衡量,包含資訊正確性、可靠性、完整性、攸關性等;
3.系統使用度:指使用者對資訊系統產出的消耗使用;
4.使用者滿意度:指對於使用資訊系統產出的反應;
5.個人影響:指資訊系統對使用者行為產生的影響;
6.組織影響:指資訊系統對組織績效產生的影響。

此六大構面一方面代表資訊系統成功的過程:首先資訊系統產生,此系統具有多種特徵,即系統品質與資訊品質,使用者對該系統有使用經驗後,對系統本身或其產出的資訊可能感到滿意或不滿意,而使用者對系統本身或其資訊產出的使用,會對個人在工作上的行為產生衝擊或影響,這些個別的影響集合起來,就會對整個組織造成影響。
另一方面,此六大構面又具有因果關係而互相關聯,例如,好的系統品質或資訊品質將產生較高的滿意度與使用度,因此提高組織的生產力(DeLone and McLean, 2003)。


DeLone and McLean 為因應模式在電子商務的適用性,並回應之前相關研究對原模式之探討與批評,2003 年提出更新模式,將資訊系統成功歸納為系統品質、資訊品質、服務品質、使用者滿意度、使用(或使用意願)、以及淨利益等六大構面。在新版模式中,加入服務品質此一新構面,又因考量有時「使用度」難以有效的衡量,因此建議在某些情況下可用「使用意願」作為替代構面;除此之外,簡化「個人影響」與「組織影響」此二構面,以「淨利益」(net benefits)此單一構面代表使用資訊系統造成之影響或利益。 淨利益是個可持續觀察的重點。









DeLone修正是為了因應電子化商務的市場趨勢,在電子商務的領域下,資訊系統的有效性與成功的衡量,還必須加入資訊服務品質,提升服務品質可以為顧客帶來價值,有效的服務可以讓顧客更有效率的完成工作,增加顧客的生產力,因而建立信任與忠誠度,維持長期的關係。


而其服務品質主要包含反應性、保證性、與體貼性此三構面。


DeLone & McLean以六個構面說明了個案Barnes & Noble 的措施:

§ 資訊品質→ 符合消費者興趣,並且是完整的
§ 系統品質→ 網站必須是易於使用和可利用的
§ 服務品質→ 快速的電子郵件回應,是一個線上服務品質的問題,亦有 Call center 作更一步服務 § 使用量→ 網站參訪的頻率
§ 使用滿意度→ 衡量客戶的使用經驗,由重複購買測量滿意度
§ 淨效益→ 增加銷售收入、投資者的反應

並觀察到Barnes & Noble所提供的服務,消費者可透過網路下單訂購圖書 、提供更多種類的書籍、低價促銷、使用客製化的電子服務等,使得面對Amazon.com網站書店(1994成立)的競爭,B&N 仍持續在獲利 。在討論上認為”服務品質是很重要的面向,特別是在電子商務時代,客戶服務影響甚大”。


當然其他的議題也必須加以注意:

§各種衡量變數之間的關係應該經做更深入的實證。
§衡量變數的選擇應以評估對象及內容為基本考量。
§應避免使用不同的衡量方式來評估,以作為比較和驗證的依據。
§衡量資訊系統設計的成功與否必須同時考量系統使用的性質、程度、品質與適切性。
§對於「淨效益」應該做進一步的研究和實證。


妍芳的討論裡提到
”應避免使用不同的衡量方式來評估,以作為比較和驗證的依據。”,可是在文獻參考裡看到一篇 ”周佳慧 (2006). 以DeLone & McLean 模式探討入口網站成功之影響因素”,該作者又運用了科技接受模式理論及知覺趣味性理論加以結合論述入口網站的探討,這讓我很困惑,究竟研究方法是採單一論證還是多重實證是算比較合理的詮釋。一片疑惑中完成心得報告。




The DeLone and McLean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a ten-year updat - Delone, W.H., & McLean, E.R.[ppt]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 - Nonaka, I., Toyama, R. & Konno, N.

12/13/2008 [心得〕

我居然先選仁翔、愛文報告的這篇作心得,這可能跟內容提到”ba”感到新鮮有關吧!

  在知識"創新"理論應用上。 這是日本管理大師野中郁次郎(Nonaka, 1991, 1995)與竹內弘高教授所提出的理論。野中郁次郎提出,在企業創新活動的過程中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二者之間互相作用、互相轉化,知識轉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知識創造的過程。知識創新的三個元素就是SECI、Ba、知識資產(knowledge asset)。如圖2





SECI model

知識轉化有四種基本模式—潛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Extemalization)、彙總組合(Combination) 和內部升華 (Internalization),即著名的SECI模型。 如圖1、圖3
知識由兩種明顯的對照觀念互相激盪,領導知識創造的過程是透過辯証性思考。

社會化、外化、組合化、內化構成所謂知識螺旋(knowledge spiral )

螺旋會放大,會持續不斷下去,引發外在成員的動員


知識轉換的四個模式:

  • 「社會化」指的是「個人對個人」透過直接的分享而創造出「內隱的」知識(內隱知識 -> 內隱 知識)。
  1. 學徒學習工藝技巧,經驗傳承。
  2. 社會化可能同時經過非正式的見面或社交,共同的社會觀點,共同信仰、心靈的認同而產生。
  3. 社會化可能由非內部產生,例如:顧客或供應鏈廠商的互動。

  • 「外化」指的是「個人對團體」透過對話和反應表達出以上「社會化」所造成的默契(內隱知識 -> 外顯知識)。
  1. 將隱性知識外顯化,具體化 。
  2. 以”品管圈”為例,員工定期互相討論工作上問題,找出解決之道 。
  3. 好的外化需靠以下的使用妥當(與語言能力有關) -象徵 metaphor 、類比 analogy 、 塑造模型 (具 體) model。
  • 「組合化」代表的是「團體對組職」有系統的運用以上外顯化的知識和資訊(外顯知識 -> 外顯知識)。
  1. 出版物,資料庫,手冊,指引,電腦模擬,資料預測 。
  2. 取得資訊、統整資訊、組合資訊、產出資訊、散播資訊 。
  3. 可從外部組織與內部組織結合 。

  • 「內化」過程便是再以組織的角度去影響個人,使得個人能在實務中學習,並取得新的「內隱」知識(外顯知識 -> 內隱知識,也可以說是跟市場環境取得默契),最後再接回「社會化」,形成一個永不停止成長的螺旋。
  1. “Learning by Doing”。
  2. 如:產品概念或製作程序可透過行動action與演練practice讓它成型。
  3. 透過訓練課程、閱讀手冊、模仿、實驗等深植 embody由外顯到內隱 。

ba

  關於“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相互轉化SECI模型的“社會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組合化(combination)、內隱化(internalization)”過程,完成一次螺旋上升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場(Ba)”存在。

  相應於知識轉化四個過程階段的“場(Ba)”,分別為“創始場 (OriginatingBa)、對話場(Interacting/Dialoguing Ba)、系統化場(Cyber/SystemizingBa)、練習場(Exercising Ba)”


  創造知識的四種場所(Ba)的特徵   

  在SECI模型的四個知識轉化階段中前後會經歷四種場所(Ba)。每個場所分別提供一個基地,以利進行某一特定階段的知識轉化程式,並使知識之創造加速進展。將四個場所的四個知識轉化程式前後加以連貫起來,就構成一系列不斷自我超越的程式,同時也隨之顯現了知識轉化的螺旋式演進情況。茲將四種場所的特征分別說明如下:  

  • 1、創原場所(Originating Ba)

在原始場所,個人之間基於同理心,或彼此相憫相惜,因而得以排除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障礙,彼此交互表露其感覺、情緒、經驗與心態。在此場所反應了Nishida的觀點:“我憫,故我在”,而非迪卡兒的說法:“我思,故我在”因此,從創原場所展現出關懷、愛心、信任與承諾。  創原場所是知識創造過程中之起點,屬於社會化階段。個人之間親身的面對面之接觸經驗對隱性知識的移轉與轉化十分重要。因此,應強調開放式組織設計,使員工能充分接觸顧客,以便個人之間的直接交談及溝通。  


  • 2、互動場所(Interacting Ba)  

將擁有特殊知識與能力的一些人組成“一個計劃小組”、特案小組,或跨越業務單位之小組。讓這些小組的成員在互動場所彼此交換想法,同時也對他們自己本身的想法加以反省及分析。  互動場所代表外表化階段(the externalization process),大家以開放態度,彼此充分對話,將隱性知識轉變為顯性知識,以便創造新知識及價值。  


  • 3.電腦場所(Cyber Ba)  

電腦場所代表組合階段(the combination phase),利用虛擬世界而非實際的空間與時間,來進行互動。在組織內部將新的顯性知識與現有的資訊與知識組合,以便再產生更新的顯性知識,並使之系統化。利用“線上網路”、文件與資料庫等資訊來強化這項知識的轉化程式。笛卡兒的邏輯在此獲 得充分的發揮。  


  • 4.練習場所(Exercising Ba)  

練習場所代表內化階段(the internalization phase),能促使顯性知識轉化為隱性知識。在資深教師與同事的指導下,以觀摩或實際演練等方式不斷的練習,而非只坐著聽教師講授分析性之教材.能應用實際生活上或模擬的顯性知識,並持續將這些知識內化。 


  上述四種場所各自的不同特征將有助於新知識之創造。在每個場所之內所產生的知識終將成為組織的知識基礎而歸大家共同來分享。然而,組織內的各個場所不僅是累積各種不同的資訊而已。這些場所具有動態性,能將隱性知識轉化成顯性知識,然後再進而將顯性知識轉化成隱性知識,並藉此一周期迴圈而持續的創造新知識。


日本7-11如何使用Ba(略見ppt報告)



知識資產


隱性知識的知識資產的價值,現行的計算系統是難以衡量的,因為屬性是動態的。為了了解知識資產的創造、獲取和利用,我們建議將知識資產分為四類。



  • 經驗性知識資產 (Experiential knowledge assets)

  1. 隱性知識的共享 。
  2. 其建立是透過成員組織之間實際的經驗分享,以及各成員和組織及其客戶,供應商和附屬公司。
  3. 技能和know-how程序性知識是個人透過在工作中經驗的獲得累積,此即是經驗性知識資產。
  4. 情感的知識,如關心,熱愛和信任;物理知識,如面部表情和手勢,充滿活力的知識,如感官的存在,熱情和緊張 。
  5. 經驗性知識資產是內隱的,所以難以掌握、評估、買賣及模仿,所以能讓公司持續的佔有競爭優勢。

  • 概念性知識資產 (Conceptual knowledge assets)
  1. 是顯性知識透過圖像、符號和語言闡述。
  2. 是基於客戶和組織成員所擁有的概念,他們有具體的形式。品牌即是客戶的感覺,是組成員的概念和設計,是概念的知識資產的例子。
  3. 儘管客戶和組織成員的看法很難把握,但概念性的知識資產還是比經驗知識資產更容易把握。
  • 系統性知識資產(Systemic knowledge assets)
  1. 系統化和套裝的顯性知識 。
  2. 技術說明書、產品規格、手冊、記錄有關客戶和供應商的資訊。
  3. 依法保護的知識產權,如許可證和專利也屬於這一類。 特點-系統性的知識資產,他們容易轉移 。
  4. 知識資產能見度最高的類型,目前的知識管理主要側重於管理系統的知識資產,如智慧財產權。

  • 例行性知識資產 (Routine knowledge assets)
  1. 隱性知識。
  2. 是例行性置入組織的行動和做法。Know-how,組織文化和組織程序機構日常進行的業務,即是例行知識資產。
  3. 透過不斷的練習,某些模式的思想和行動得到加強並且在組織成員中分享。共享有關該公司的背景和‘故事’,有助於成員形成例行性知識。
  4. 特點-例行性知識資產它們都是切實可行的。

三者談完了,最後重要的是maping工作,企業組織如何將人的知識資產及場域作有效的mapping呢?

領導者角色及領導者提供必要條件,是重要的關鍵因素:

  • Creating Process使用已存在的Knowledge Assets ,在BA的這個場域裡面,組織透過SECI process來創造新的知識。
  • 提出”middle-up-down”的分散領導(中間領導)強過”top-down” leadership,是動態知識產生過程 扮演核心的角色 。
  • 領導者該:推動分享機制,活化BA的利用,促進知識螺旋產生,尤其是界定”知識遠景”。(自主性、創造性渾沌Creative chaos、重覆必備多樣性、愛、關懷、信任與承諾)
  • ”知識遠景” knowledge vision:界定組織該產生怎樣的領域知識通常一種”價值系統”去評估,辯護,決定知識的發展方向。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 - Nonaka, I., Toyama, R. & Konno, N.(ppt)

Information marketing: seven questions. - Rowley, J.

12/13/2008

英文ppt...天啊...真是專業

  修過行銷的課程基本概論多少知曉一些行銷理論,此篇為Jennifer Rowley之作,關於資訊行銷提出七問之說,當然除了傳統行銷定義的應用之外,Web2.o新型消費者群的行銷方式的轉移亦是必須觀察的重點。其實行銷只是市場學上的一小部份,只是一種錢花在刀口上的手段目的,是否能打動人心?是否能滿足客置化的個人欲望或是資訊需求?才是使產品發揮最大效益及價值的重點。 忘了在暑假還是開學之初所看的"棉花糖行銷學"(默哈勒德.奇布.Morald Chibo),提到法國人對產品的死忠程度是任何行銷達人都無法破除的魔咒,與此文的第5問提及的”將資訊服務名牌化? ”( ”Is it possible to brand an information service? ”)稍加比對倒是蠻有趣的觀察挑戰,"資訊品牌化"是否更貴更低調奢華?是否又成了另一種資訊的gap差距亦或是形成另一種偏食症又不自覺,就像祟拜LV品牌,迷失在資訊物化祟拜的吊詭情境中。


Jennifer Rowley提及

鼓勵資訊專家在給予資訊市場產品及服務的同時提供關鍵性的看法。
1.市場的定義?
2.資訊行銷的定義?
3.你是重視在行銷還是重視銷售?
4.當行銷結束後,何時可以提供服務?
5.可不可能將資訊服務名牌化?
6.可不可能透過電腦螢幕上交到朋友(網友)和影響他人?
7. 行銷有沒有任何的衝擊(影響)?
從學術上的觀點探討以上的問題來證明(支持)資訊行銷的成長.
對於那些即將要進入資訊市場的新生兒,這些問題是他們所要面對及回答

文中一些重點:
關係行銷(Relationship marketing)重視與顧客之間長期合作的關係,Relationship marketing最重要的挑戰在於如何去計畫(規劃)一連串的價值活動來聯繫與顧客的關係,(關係行銷交點在:a.價值的關係b.關係保持和忠誠),要不然就是的:
1.即使顧客經常於固定一家消費,但仍以便利性為優先考量,而不是這家店所給予的承諾。顧客在許多公共服務的背景下是沒有選擇性的。
2.就算顧客不願意培養長期關係,但他們仍很享受這些由Relationship marketing所提出的價值活動。對於這些價值活動仍很感興趣,願意積極參與。


它是一種能與顧客的深層情緒結合在一起,是以超越理性且極為人性化(Human Touch)的情感經驗為基礎的品牌。因社會認可而產生的信心與名聲(reputation & fame),由感性迷戀所支撐起的執著愛意,而又帶著一點神秘感… 的「至愛品牌」(註:棉花糖行銷學)




另外一種新型式的資訊市場及服務形成,在市場上增加數位現像(digitisation)是目前的一種特色 (不在是以紙張的形式出現)。數位化是唯一一種管道可以同時傳送資訊&服務,而數位化會在往後的圖書館體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圖解釋了 ”digitisation”(數位現像),在資訊行銷上已有多種意涵(數位化的應用):

  • 1.混合型圖書館
  • 2.遠距傳遞服務
  • 3.訓練
  • 4. Knowledge economy:線上學習&知識價值
  • 5. 使用者通常在空閒時或學習時瀏覽網路
  • 6. Global marketplace:在網上可以瀏覽在全球市場上所有的產品&服務

1.混合圖書館:

這類的圖書館將數位和傳統型(紙本式)應用在一起。
一些產品&服務是透過電子的通路(管道)系統上找到,但其他的資訊&服務則還是得自行去圖書館和館員面對面或電話的諮詢。更不用說還得從圖書館的館藏中一本一本的自己找尋所需要的東西。在這類的圖書館中,圖書館的管理者必須將兩種管道相應管理,和了解兩種管道所呈現的不同需求。行銷訊息必須清楚&簡單地標明這兩種不同的管道是可以相輔相成的。


2.遠距傳遞服務:

大部分的大學教職員中都會要求、鼓勵學生去使用圖書館資源,但在同時又不需學生本人進到圖書館。學生可以自行在家或工作的地方在網上圖書館借書, 流覽電子期刊, 和使用搜尋引擎。像這種遠處服務是屬於自助性服務,不需要人員的幫忙。自助性服務包含自助搜尋,續借書籍,甚至還可得到圖書館提供更多的電子搜尋資源。

3.訓練(培養):

在自助性服務的環境中,使用者的滿意度來自於對於如何有效地使用自助化能力。人與人在正式和非正式的線上訓練期間越來越為重要。訓練的意義在於代替舊有的圖書館查詢方式。在這樣的服務中,不太需要互動,也不需要傳統的資訊查訊方式,而這種服務變得更有意義。

4.網路學習&知識價值:

政策(方針)制定者了解讓教職員和學生繼續學習和有效的利用數位化知識的重要性。必須要支持學生對於資訊傳達科技(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和資訊技能(能力)的發展,而這些發展也必須加以運用在其課程中。這樣的話就可加強使用者對於網路學習&知識價值的關係。

5.使用者通常在空閒時或學習時瀏覽網路:

有些人會培養好的搜尋技巧,但許多人只是滿足於資訊在其指間傳遞,而不去重視(無鑑別力)檢索到資訊的公正性(中肯)和其權威(像抄襲)。然而使用者對於網路的要求卻日漸趨高。


6.在網上可以取得在全球市場上所有的產品&服務:

其中也包含”學習”。大學中帶來最多利益($)的課程為part-time管理課和專業訓練,但由於網路學習,這個利益將被侵占。如果大學想在在全球市場上與這些數位大學競爭,大學必須提供學生最好的傳統和網路課程。在現有的網路學習課程,其品質是值得探討的,更何況如果沒有廣大的電子資訊或電子圖書館的支持與使用權,網路學習課程是無法實現的。

一些關聯性連想:

  • 可不可能將資訊服務品牌化?
  1. 品牌能讓生產者與他們的競爭對手去區分產品
  2. 品牌關注的是在消費者的頭腦中,所建立的圖像和期望
  3. 一個品牌可以被視為賣方的承諾,並提供一貫及一套具體的福利和服務。

圖書館和信息專業人員,這些都不是類型的品牌。
他們更有關聯的品牌概念應從以下觀點來想:

  1. 為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建立一個企業的身份。
  2. 評價各品牌其他資料市場在選擇商品和服務,提供產品和服務,支持它們的活動到消費者最後結束。

  • 1品牌標誌  

  .代表的資訊-本質-象徵
  .記憶(讓使用者對此品牌產生記憶)

  • 2.價值-有趣,可信賴的(權威性),有意義的,符合現代,可獲得的
  • 3.品牌性格

  . 溫暖與令人喜愛,有態度的,枯燥乏味缺乏溫暖跟幽默的,創新的,有益的

  • 是否有可能透過一個螢幕去結交朋友與影響人們呢?
  1. 市場溝通和建立關係越來越依賴於內容能夠在一個小屏幕上被獲取。
  2. 網路購物、零售商店與圖書館都包含了“自我服務”的元素。
  3. 大部分的資訊服務都在渴望成為入口網站or第一個被使用。
    (圖書館不斷的跟網站競爭,要成為個人指導的優先供應者)
  4. 其中舉例了google影響性!儘管所有這些有價值的門戶網站都具有權威的信息來源,學生仍然無保留地接受了搜索引擎google。現在為什麼會這樣呢?會不會是google已經在學生社群間已經實現了品牌知名度? Google普遍的資源能夠吸引學生,在作研究、安排旅行訂房…等等都能透過google相同的介面與搜尋工具。
  5. 許多商家會認為與客戶建立關係的很重要的是溝通,電子郵件廣泛使用作為一個對話途徑。電子郵件需要:切題,如何不請自來,有針對性、及時和頻繁、和個人化


行銷策略


  • 很重要的是要有明確的行銷策略目標,並制定一套措施去證明已達成目標。
    例如透過:客戶滿意度,信譽程度,客戶接觸與服務,在市場上的能見度。

  • 有效的行銷如何被察覺?
    數位化的環境提供大量的機會去收集客戶資料、實地考察探訪、聯繫,
    加上許多強大的軟體工具來支援分析,發覺潛在的用戶。

  • 在行銷方面,透過下列各項,可提升有效性的分析:
    1)提高效率-目標網絡用戶/所有網絡用戶。
    2)Locatability /吸引力效率-一些個別訪問/一些要求。
    3)聯繫效率-一些積極的訪客/造訪次數,
    4)轉換效率-購買次數/一些積極的訪問。
    5)保留效率-一些回購/購買次數

結語


@一種交換關係
成功的行銷是使推銷變成不必要,其核心即在於「自願性的價值交換關係」之建立。圖書館一向是在「推銷」的文化中,試圖說服它的讀者來使用圖書館的資源,因為圖書館的資源與服務對他們有絕對的好處。


@一種需求管理
行銷是「引導產品與服務由生產者流向消費者的一切活動」,是「計畫與執行理念、產品與服務之生產、定價、推廣及配銷的過程,目的在藉由交換活動來滿足個人及組織的目標」。

突然想起小蝶老師上課提到的消費市場拉力與技術推力運作,而創新是企業朝向永續經營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企業經營者關注的焦點所在。創新的兩個基本來源是市場拉力和技術推力,正確認識兩種力量在企業創新中的作用與地位有助於企業未來的生存與發展。

後記(12/28淑珍跟慈心報告提到了複合式圖書館的未來型,中興也在著手規畫進行這樣的空間規畫,到底什麼樣的空間理想才是先進的learning commons,看著北卡多樣性的數位學習空間設計,不僅羨慕起來!先前跟Lis網友xxc、秋聲討論規畫問題,xxc提到為何這樣的東西不讓專業設計師來做不然市場上的設計師吃什麼,是沒錯啦!不過館員已經變成習慣包山包海的包租婆了,在交給設計師之前,當然自己要有東西,什麼樣的元素是要加入到學習空間而達到功能效益是苦思的重點,總覺得文化差異性加上對科技的無能,還有需要錢堆砌才能打造完美的情境空間...內心就涼一截)

Information marketing: seven questions. - Rowley, J.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faculty deposits, marketing, and the reform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 Jantz, R.C., & Wilson, M.C.

12/13/2008
〔心得〕

  這篇是Ronald C. Jantz及Myoung C. Wilson 共同發表關於IR(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機構典藏,同學報告過程中,也有同學分享了單位的機構典藏的分享經驗。印象深刻的是慈心姐姐的政大機構典藏。我們家當然也有在做只是目前只有2個而且小小的。另外為了補強對機構典藏的瞭解,用google大神search了一些資料,發現一篇文好像不錯,可惜好像沒法下載全文資料,就參考吧!”從作者觀點探討機構典藏--以國立政治大學為例”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9%9F%E6%A7%8B%E5%85%B8%E8%97%8F

小蝶老師課中提到希望大家能思考國內機典一窩蜂做究竟功能性如何?是否能普及應用在教育及利用途徑上?否則”數典””機典”也只是淪為另一種形式的櫃子,永遠只是宮廷玩耍的玩意。大哥當然也提到當”數典””機典”遇到災變的備份應援措施需求(中研院小火居然會影響...真是想都沒想過)。


LV(Livrary View)名牌包的布落當然也提到國外的機構典經驗,天啊!他還談了不少相關的國外經驗。就看看吧! 我當然不是名牌包的祟拜者,但是有些文章的深度是可觀摩的。

Library Views 圖書館觀點» 歐美大學機構典藏的發展現況
Library Views 圖書館觀點» HathiTrust 數位典藏計畫
Library Views 圖書館觀點» Category: IR
Library Views 圖書館觀點» 圖書館員在IRs 中的新角色
Library Views 圖書館觀點» 臺灣網站典藏庫
Library Views 圖書館觀點» 荷蘭學術機構的開放取用(Open Access)
Library Views 圖書館觀點» 哈佛大學open access 經驗
Library Views 圖書館觀點» 「國家圖書館網站典藏先導系統」正式上線
Library Views 圖書館觀點» LEADIRS 建置IR 指南

這篇雖然跟機典沒什麼關連性,但新思惟可供參考。
Library Views 圖書館觀點» Web 2.0 將把圖書館帶往那裏?

差點忘了



我好像還沒寫到心得,這種宮廷玩意也不知要寫什麼心得?

此篇文章的目的在於:



  • 1.檢視機構典藏的內容為何? Ex:如科學、人文學、社會科學等。
  • 2.機構典藏如何運用、宣傳、傳播 Ex:檢索取用、內容的獲取。
  • 3.因受到公開取用的影響,檢視圖書館員在學術傳播所扮演的角色;學術傳播網站與機構典藏發展相互間的關聯。

IR(機構典藏)的特性:

  1. 機構典藏是以大學為基礎,提供一系列數位服務,以利管理與傳播其社群研究成果,較強調在大學所能提供的服務。(Clifford Lynch)
    使用社群較窄,提供較特定社群的服務。調查研究有項受歡迎的服務-ETD博碩士電子論文服務。(Clifford Lynch)
  2. 強調學術研究者有責任及義務,廣泛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John Willinsky)
  3. 線上文章引用次數是非線上文章引用次數的4.5倍(Lawrence's reports)。隨著網路發展愈成熟,網路上的數位全文論文的影響力(被引用次數)愈來愈顯著。

這段話我覺得是重點

機構典藏應重視不同學科間的差異性。應當視各個研究領域的特性,加強收集與管理機構內各種資源及文獻。”,查資料時有觀察到國內幾家大學的機典是有其區隔的獨特性機典。

最後討論的思惟:

  1. 經濟可行下,一個最快、根本將IR植入教職員心理,就是與商業出版、或與賣主做連結,可解決內容問題,希望達到正面資訊的串連。
  2. James:學術型圖書館將扮演其中重要角色;透過規劃、協調及建置學校的機構典藏過程中,圖書館可獲得重新取得學校資訊與整合的主導地位,也是一個增加圖書館能見度與重要契機。
  3. 如何檢視IR內容對真正研究有多大影響、效益,如何評量。
  4. 為何教職員參與度低、沒興趣?因為教職員不認為IR對於他們學術努力有價值,IR只是儲存的地方,看不到知識流通的價值。
  5. IR平台內容與架構不成熟,以行銷觀念來說:IR「機構典藏」需要改名。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faculty deposits, marketing, and the reform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 Jantz, R.C., & Wilson, M.C.(ppt)

On user studies and information needs

11/15

Wilson, T. D. (2006)大作,蠻新的文章,大師對於使用者資訊行為圖提出三次的修正,我一直看不太懂太複雜的資訊流程圖,原以為都是自己的問題,淑珍這個報告讓我了解到原來一切都不是自己的無知及錯誤!

information needs(資訊需求)與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ur(資訊尋求行為)關係圖

Wilson大師在自己的著作做了三次資訊尋求行為修正:



(Figure 1- A model of Information behaviour)
Fig1

資訊尋求行為
  • 透過系統
  1. 正式資訊傳播管道:例如,圖書館、或資訊檢索系統。
  2. 非正式資訊傳播管道:大都是以口頭性的交談資訊,也可稱為口頭溝通或直接溝通。
  • 尋求他人資訊:有時候,讀者會不透過系統,而向他人尋求資訊協助。


資訊交換:

  • 較弱的互相依存關係:譬如年經的科學家往在同樣層級的資深科學家尋求資訊。
  • 較強的妨礙進展關係:譬如在同一等級,較低程度的人害怕在較高程度的人前表現他的無知。


(Figure 2-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seeking)
研究使用者資訊行為建立於資訊系統的設計和開發。
(強調研究系統使用者之行為)

Fig 2

  • 資訊需求似乎很難呈現。
  • 資訊需求很難區分”want”, ”express demand”, ”satisfied demand”的概念。
  • 試著去表現出資訊尋求的內容。
  • 任何二度空間的圖表是很難表現出”真實”世界及真實世界中的摘要元素。

(Figure 3- Information needs and seeking)

Fig 3


  • 在這模型當中,Wilson認為三種需求是相互關連的,為了滿足人類生理、情感和認知的需求,一個人可能會搜尋資訊,甚至進行資訊尋求行為。
  • 需求,也會因時、因地、因人、因各種因素的影響而有所不同,因此接著探討影響資訊需求的因素。
  • lWilson認為資訊需求可能因個人特質、族群(如同一社區、工作環境)或國別、文化、政經、物質等條件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認為資訊需求形成受下列幾點因素影響:
    1.個人因素:指個人心裡、生理和認知上的需求。
    2.個人工作角色、工作的參與層次。
    3.外在大環境: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的影響。

結論:以往人們資訊研究著重在資訊來源和使用者資訊系統研究上,Wilson建議應該將其轉移為研究資訊在使用者日常生活工作上、社會所扮演的角色。
我所想觀注焦點在於

專業教育 :

  • 課程應關注社會和組織中資訊的收集和使用,並多注意溝通理論(mass media, organizational, person-to-person)和研究社會方法及哲學的基礎
  • 資訊科學要應用於不同學科領域上



Wilson, T. D. (2006). On user studies and information needs.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62(6), 658-670.

Some (what) grand challenges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 Belkin, N. J.

11/15/2008
〔心得〕

  這篇paper作者為Nicholas J. Belkin l,為文取自2008年3月31日英國Glasgow 舉辦的ECIR中keynote speech。"lECIR: The annual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Retrieval (ECIR) is the major European forum for the presentation of new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broad field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


IR(lInformation Retrieval) 主流研究轉向了!

  1. IR的進步,在於解決使用者問題。(Karen Spärck Jones 1988)
  2. IR是廣義的,不能只重視演算法、電腦及運算;必須把使用者行為納入考量。(Tefko Saracevic 1997)
  3. 使用者整合研究:任務、目的、資訊行為。(Ingwersen and Järvelin 2005)

  研究取向轉變後,相對挑戰的議題也就加大,有趣的是”人”-使用者的目的、任務、動機、情境、情緒皆是面對IR的重要變項,也就是使用者行為的研究攸關IR的效率及有效性!
下列為議題重點:
  • 2. 挑戰 Challenge
  • 2.1 使用者的目的、任務、動機
  • 2.2 一般資訊行為的支援
  • 2.3 情境
  • 2.4 效果
  • 2.5 個人化
  • 2.6 IR的整合
  • 2.7 IR的評估範式
  • 2.8 互動性IR的正式/非正式模組

  在個人化挑戰裡提到一個考慮到所有結果並導入真實個人化經驗的裝置,必須面對的是- 確認每個狀況的面向可以確實掌握,而且洞悉不同面向之間的交互作用。而且找到方法去確認情境,情境如何影響資訊行為,可比較不同情境的評估方法;另外了解資訊互動過程中會發生什麼情緒,找出確認情緒的方法,了解情緒的原因,體會到情緒帶來效果的重要性,加強IR科技,提升知識互動經驗。其最終任務:使用者完全不用經由不同的IR系統查得資料 meta-search?一個IR的整合介面即可符合使用者的檢索需求。

最後提出適宜的評估範式及結論是須有使用者參與、各領域研究人員參與、可能必須放棄已定型的IR模組。


Some (what) grand challenges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 Belkin, N. J.

The Literature of Bibliometrics,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 - Hood, W.W., & Wilson, C.S.

11/01/2008

這篇報告請見ppt
我應該把大哥的doc也加進來補充!恨!鎖右鍵...
我還是有辦法連過來
http://www.wretch.cc/blog/nknu1087/6652663

The Role of Classification in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Discovery - Kwasnik, B.H.

11/01/2008
〔心得〕

  看到這篇文章時,不免想起之前在唸世新時阮老師所教的主題詞表的上下關係,見、參見、反見聽得真是一陣昏迷不醒!看到這次的知識結構,更是驚為天人的茫然,...語意學本身就是複雜的角色定義與關係結合而成,有時還要想像一下這抽象的概念背後蘊藏複雜的意義。

  這篇是Barbara H. Kwasnik的著作,這篇文章主要是在描述知識的呈現和知識探索。是被分類表代表的實體和關係的結構,反映了知識的領域是被劃分。文章內介紹四種圖資領域的分類結構方法,包含長處和局限性所描述的能力,藉以反映,發現,並創造新的知識。 這些方法是階層式(hierarchy)、樹狀(tree)、矩陣式(paradigm)、和多層面分析式(faceted analysis),將提供範例的方式來證實知識和分類過程中互相影響。
小蝶老師在課中補充了一種Web 2.0所產生的新形式知識”網絡式”而且密集程度親疏是隨著互動關係而產生不同的變化。

  分類架構中的物件被安排成不同結構,因而會反映出不同的知識,Kwasnik,比較了四種分類架構,說明其用於呈現知識時之優缺點及能力。
  • 一、階層式分類架構
純粹而完整的階層式分類架構只存在於理想中,但是對於有理論基礎的知識領域(如健康科學中的病原理論或是生物學中的進化論),階層式是呈現其知識的最佳分類架構。其在結構上有非常嚴格的要如下: 其中3,4,5,7一直是我不能理的關係屬性。



  • 1. 總括性(Inclusiveness)– 即架構中最上層的大類是含蓋最廣的類目,而且其描述整個知識領域;
  • 2. 種差性(Species / differentia)– 即下層和上層的類目之間只有一種關係,就是「is-a」的關係;
  • 3. 繼承性(Inheritance)– 即上層類目所具有的特質,其下層類目必需要繼承之;
  • 4. 移轉性(Transitivity)– 即所有的子類是其上一層類目的成員,也是其上上層類目的成員;
  • 5. 關聯與區別上的系統性和可預測性規則(Systematic and predictable rules forassociation and distinction)-- 即所有在同一類的物件具有可預測的相同特質,且其與同一層級的其他鄰近類目亦應具有可預測的不同特質;
  • 6. 互斥性(Mutual exclusivity)-- 即一個物件只能歸屬於一個類目;
  • 7. 必要與充份之標準(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riteria)-- 即某一物件要具備某個必要的特質,才可以被歸為那一個類目。


階層式五個優勢:

  • 1) 呈現出完整且整體的資訊(Complete and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 2) 具有繼承性與標記的經濟性(Inheritance and economy of notation);
  • 3) 具有推論性(Inference);
  • 4) 可以清楚的定義(Real definitions)各個物件;
  • 5)呈現出高層次與全方位的視角(High-level view and holistic perspective)。

可能會產生的問題如下:

  • 1) 多重的階層(Multiple hierarchies);
  • 2) 多重與多樣的標準(Multiple and diversecriteria);
  • 3) 缺乏完整的知識(Lack of complete and comprehensive knowledge)時難以建構;
  • 4) 物件的規模不同時(Differences of scale)難以建構;
  • 5) 有時有些物件就是缺乏移轉性(Lack of transitivity);
  • 6) 分類包含的規則過於僵化(Rules for classinclusion are too strict)。所以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領域都適合用階層式的架構來呈現。

階層式分類架構很適合用來呈現已發展成熟的知識領域,尤其是當該領域的物件之各個類別的疆界與彼此間的關係十分清楚時。並且可以用來辨識某知識領域欠缺之處,進而去驗證理論對既存事實的解釋力。如杜威十進分類法。













  • 二、樹狀分類架構
  • 1.樹狀分類架構依據特定的規則(specific rules for distinction)來區分與細分其類別,但不同於階層式分類架構的是,其大類和子類之間沒有屬性繼承的關係,也就是說在樹狀分類架構中的物件之間雖有系統性的關係,但是沒有種屬(is-a)的關係。例:在「將軍->校官-> 尉官->士官->士兵」的樹狀結構中,命令鏈(chain ofcommand)或是誰向誰報告(who is reported to whom)是其賴以分類的規則,因此上類與下類的關係是將軍命令校官,校官向將軍報告,但校官絕非是一種將軍。

  • 2.樹狀分類架構也用於呈現物件間「部份/整體(part / whole)」的關係,也就是下類是上類的組成元素之一。例如:中和不是一種台北縣,而是台北縣的一部份;

  • 3.從呈現知識的能力來看,樹狀分類架構最適合展現物件之間某一特定或是相對的關係,其比階層式分類架構在結構上扁平得多,而且因為缺少了繼承性和共同特質,每一層級內所能表現的知識也不如階層式分類架構那般豐富。
樹狀分類架構必須遵守以下三個正式的要求:
  • 1) 需要有完整而整體的資訊(Complete and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 2) 需要有系統性與可預測性的區辨規則(Systematic and predictable rules for distinction);
  • 3) 需預先決定類目建構的順序(Citation order)。
樹狀分類架構三個優勢:


  • 1) 強調並展現物件之間某特定層面的關係(Highlight / display relationship of interest);
  • 2) 可表現出物件之間的距離(Distance);
  • 3) 表現出物件出現的相對頻率(Relative frequency ofentities),可依需要再細分或合併物件。
樹狀分類可能會產生的問題如下:
  • 1) 結構僵化(Rigidity);
  • 2) 只能表現物件間單向的關係(One-wayflow of information);
  • 3) 只呈現出一個選擇性的視角(Selective perspective)。
如Yahoo的分類架構。



  • 三、矩陣式分類架構


在矩陣式分類架構中,物件同時被兩個特質所描述。也就是分別以兩個選定的特質為軸,交叉繪製成列聯表,而在其中交集的空格內填入合於條件的物件。

以圖為例,其是以「血緣」和「性別」作為呈現親屬關係的兩個特質,在這個矩陣中呈現出英文和波蘭文中對親戚關係的稱謂。我們由此可以清楚的了解,兩者在父母與手足之間的概念是大致相同的,但波蘭人顯然在父母親的手足、以及父母手足的子女之稱謂上,使用更多的術語。


矩陣式分類架構必須遵循以下三個要求:


  • 1) 表現雙向的階層關係(Two-way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
  • 2) 兩軸代表兩個感興趣的特質(Axes represent two attributes of interest)
  • 3) 交集的格子可能是空的,亦可能有多個物件(Cells may be empty or may have more than one entity)

矩陣式分類架構的限制:
  • 1) 需要具有該領域的知識(Requires knowledge of domain)
  • 2) 侷限的視角(Limitedperspective)
  • 3) 侷限的解釋力(Limited explanatory power)

矩陣式分類架構是很好的發現知識之工具,顯示出兩個特質交集之位置中到底有沒有物件存在,以及該物件的名稱。矩陣式分類架構可以利用分佈在空格中物件的術語,來比較和展現該知識領域中的模式(pattern)和異常現象(anomaly)。

  • 四、多層面分析式分類架構

多層面分析的想法是根源於人類是以不同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層面分析式分類架構基本上不算是一種不同的呈現架構,而是在分類過程上採取了不同的作法,其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能有彈性的包容不斷出現的新現象。面對知識複雜需要用多層面的特質來描述,或是該知識領域正在快速進展時,層面分析式分類架構是最佳的選擇,如冒點分類法。

多層面分析式分類架構特性:

  1. 是最符合現代知識發展步調(如成長快速、科際整合、多學科等特性)的分類架構。
  2. 具有不需要完整的知識(Does notrequire complete knowledge)
  3. 包容力強(Hospitable)
  4. 有彈性(Flexibility)
  5. 表達力強(Expressiveness)
  6. 不需要堅實的理論(Does not require a strong theory)
  7. 可以同時表現多種理論架構與模型(Can accommodate a variety of theoretical structure andmodels)
  8. 可呈現多重的視角(Multiple perspectives)

多層面分析式的限制:

  • 1) 建立適當的層面很困難(Difficulty of establishing appropriated facets);
  • 2) 層面之間缺乏關聯性(Lack of relationships among facets);
  • 3) 視覺表現上很困難(Difficultyof visualization)

小蝶老師補充的,找一個簡圖表明其複雜度,網絡式箭射來射去的,任何知識體都可能會發生上述種的關係也可能不會發生,也可能發生後又轉變了。

  • 五、網絡式分類架構


嬿容的報告裡有介紹了’現有圖書分類法的現況與問題’,身為編目員,實在不想談。(略過請見ppt)

  • 杜威十進分類法 (DDC)
  • 中國圖書分類法 (CCL)
  • 美國國會圖書館圖書分類法 (LCC)
  • 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分類法 (NLM)
  • 冒號分類法 (CC)
  • 國際十進分類法 (UDC)
  • 布利斯分類法 (BC)

總語:幾個重點認知


  • 分類提供了某種脈絡 (Context) 資訊,可降低語意的模糊性 (Ambiguity) ,讓使用者避免查詢或瀏覽大量無關的資訊。分類的另一種價值是觸類旁通,亦即使用者可藉由各種類型的分類架構,刺激其聯想相關概念,並進一步發掘一些原本未預期到的資訊。
  • 物件的多變性、其可以是實體或是抽象概念、有的甚至疆界模糊、或是發生在連續的時空舞台上,這些特性使得要以分類的方式來組織物件變得更具挑戰性。特別是當知識被承載於文獻類型的載體時(即以顯性知識的形式呈現時),文獻特徵(如文獻的主題、形式)就不再是我們在做分類時唯一的考量標準,研究發現情境因素(如該文獻的用途)佔有某種程度上的重要性。這個發現的啟示是,在設計組織顯性知識的系統時,若能掌握知識在被使用時的情境脈絡,對於分類系統的設計將有很大的助益。(這在後面同學的報告裡也會有相關知識管理創新及情境)

2008年11月29日 星期六

James #Session 2.3: So you want to employ a teacher librarian…think smart!

#Session 2.3,是James持續要關注的teacher librarian 議題:

So you want to employ a teacher librarian…think smart!”

十年變化有多大?環境變動很快,十年前的學習教室長什麼樣?是否十年後又個樣?
迅速變化的世界,人民必須學習新事物。

人類智識的養成期是在學校成形,學校勢必為一個學習場所的可能性,學生必須學習具備的心態。以及如何創造任何學校的文化,學習是作為最新時髦取決於教師團隊的能力將自己重塑。
校長的態度也是影響學習的關鍵因素。


[key point]


To the extent that a principal is able to define staffing needs and hire staff s/he would be looking to employ staff who could provide evidence that they were already committed to:
· life-long learning
· the belief that learning is the central activity of both individual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the school as a whole
· collaborative practice as the major plank in a school's culture
·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s a benchmark of lifelong learning
· leadership as a force (rather than a position) that is distributed and shared

只要一個主要是能確定人員需求和僱用工作人員他/她將尋求僱用工作人員能夠提供證據表明,他們已經承諾:
1. 終身學習
2. 個別學生和教師及整個學校,相信學習都是最重要的活動
3. 在學校的文化協作實踐作為主要plank
4. 不斷改善作為終身學習基準
5. 作為一個領導力(而不是位置)這是分發和共享


Learning to learn identifies the teacher librarian as a key agent for change. This may seem like strange thinking but is in fact enlightened. As schools are re-engineered to become flexible places where the focus is on students learning how to learn interdependently, and on teachers as guides on the side rather than sages on the stage,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leaders becomes critical.
學會學習確定了教師圖書館員作為一個變革的關鍵因素。這聽起來很奇怪思惟,但事實上是明智的。作為學校的重新設計,成為靈活的地方,重點是對學生學習如何學習相互依存,並作為指導教師的一方,而不是聖人的的階段,但是信息的作用領導人就變得更為重要。


文中舉予2個案例比較差異,案例1教師的絕對權威孤立角色進行著教學任務,案例2教師則進行團隊協作方式教學。

[Scenario 1] When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was to impart a body of ‘knowledge’ from a textbook to a student brain (word for word) what was needed was the textbook, the teacher, a teaching space, and rules of discipline.
[案例1 ]當教師角色是傳遞知識的本體,從教科書到學生的大腦(逐字逐句)所需要的是教科書,老師,教學空間,和規則紀律。

[Scenario 2] When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is to create an environment in which students think about their learning, learn at their own pace and in their own way, with an emphasis on exploring point of view and seeking evidence rather than on merely accepting opinion, what is needed is time for planning and collaboration among teachers and for physical and intellectual access to a wide range of appropriate information resources.
[案例2 ] 當教師角色是創造一種環境,使學生認為自己學習,了解自己的進度和自己的方式,強調觀點的探討和尋求證據,而不是僅僅接受認為,現在需要的是時間的規劃和教師之間的協作和體力和智力獲得了廣泛的適當信息資源。


Scenario 1 paints a picture of a group of individual teachers doing their own thing pretty much in isolation from each other. This is the ‘Teacher as King’ world. Teachers have their own thing to do and don’t need to know what other colleagues are doing. Scenario 2 paints a picture of a team of teachers, where whole school policy and planning become critical to success.
案例1描述的一組個別教師做自己的事非常孤立於對方。這是”教師是國王”的世界。教師有自己的事情,不需要知道其他同事正在做的事情。案例2描述一個小組的教師,在整個學校的政策和規劃成為成功的關鍵。

Scenario 1 schools really don’t need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certainly don’t need a teacher librarian. In scenario 2 schools the provision of quality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the collegial role of the teacher librarian are critical underpinnings of student learning.
案例1學校真的沒有需要的信息服務和肯定不需要老師館員。在2所學校的情況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服務和集體作用的教師館員是至關重要的基礎,學生的學習水平。

其他學校案例

http://www.lrs.org/html/about/school_studies.html
www.tsl.state.tx.us/ld/pubs/schlibsurvey/index.html
HKU http://www.cite.hku.hk/

2008年11月11日 星期二

James #Session 2.1: School librarianship

Information Power: Building Partnerships for Learning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School Library Media Specialist



資訊力量:為學習而建立夥伴關係
學校圖書館媒體專家的作用和責任

原文:
http://www.ala.org/ala/mgrps/divs/aasl/aaslproftools/informationpower/rolesresponsibilities.cfm
2008.11.15

這週James 老師要我們思考身為館員要思考的一些面向問題,
Is a librarian always just a librarian?(圖書館員永遠就只是一個圖書館員?)
What makes a teacher librarian different?(是什麼讓老師與館員不同?)

在閱讀文章主軸裡”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School Library Media Specialist”(學校圖書館媒體專家的作用和責任)

有其四個重點所在
學校圖書館媒體專家作為一位教師(as teacher)
學校圖書館媒體專家作為一位教學夥伴(as instructional partner)
學校圖書館媒體專家作為一位資訊專家(as information specialist)
學校圖書館媒體專家作為一位計畫管理者(as program administrator)

學校圖書館媒體專家作為一位教師(as teacher)
學校圖書館媒體專家和學生及其他學校成員合作,分析學習和資訊的需求,指導學生有效利用各種資源,以因應學習所需。同時學校圖書館媒體專家應經常更新個人的技能和知識,以便與教師、管理者以及其他職員有效地工作,藉此擴展全校教職人員對資訊的瞭解,提供培育資訊素養的機會,並在教學團隊中作為此方面之課程領導者與完全參與者。 (重點在於媒體專家像教師般著重在學生從多種資源中獲取、評價和使用資訊,以利於學習,思考,創造和應用新知識。)

學校圖書館媒體專家作為一位教學夥伴(as instructional partner)
學校圖書館媒體專家結合班級教師,辨識學生的資訊需求、課程內容、學習成果與各種資源(印刷、非印刷和電子資源)間的關連。由於和個別教師更接近,因此當規劃若干政策、實務以及課程等關乎指引學生發展全面性資訊與溝通能力時,即具領導者的角色,並建立相關的標準足資遵循。 (重點在於媒體專家的主導作用,制定政策,做法和課程,引導學生發展全方位的資訊和溝通能力;注意與教師合作的文化。)

學校圖書館媒體專家作為一位資訊專家(as information specialist)
學校圖書館媒體專家在採訪與評估資訊資源上,具領導性和專業性,協助全體教職員生資訊的檢索與評估。雖然其工作環境深受科技之影響,但亦需同時維持傳統資源與電子資源的有效運作。
(重點在於媒體專家的提供專業資訊評價外,尚須與教師,行政人員,學生等建立合作關係)

學校圖書館媒體專家作為一位計畫管理者(as program administrator)
學校圖書館媒體專家和全體教職員合作制定圖書館媒體計畫之政策與相關指引性活動,並相信有效利用資訊科技對學生未來的成就極富重要性。因此,學校圖書館媒體專家是圖書館媒體計畫的倡導者,是二十一世紀知識的提供者,更是創造學生高品質成就的領導者。(重點在於媒體專家規畫制定領導媒體計劃,並提供了知識、遠見、領導能力、創造性。)



幾個關鍵重點是提昇"學校圖書館媒體專家"地位及形象措施

1.政府專家機構的認證要求-

美國學校圖書館媒體專家具有教師、教學夥伴、資訊專家及計畫管理者等四大角色。為使學校圖書館媒體專家足以擔負上述四大角色所賦予之責任,美國圖書館專業機構以及政府相關單位對其所須具備之資格與工作能力提出一系列之準則與規範。

2.合作文化的關係重要性

積極建立合作關係是學校圖書館媒體中心支援教學之關鍵,而合作文化的維持,圖書館媒體專家以及校長、教師、學生共同形成之夥伴關係即顯得重要。

3.校長的支持

須擁有校長高度支持,教師認同圖書館媒體專家為教師成員,圖書館媒體專家主動參與教學計畫,如此才能瞭解學生學習內涵,培養學生具備「帶著走的能力」。


James詢問的2個主要問題來思考:
1. Is a librarian always just a librarian?
2. What makes a teacher librarian different?



延伸閱讀

http://hktla.school.net.hk/2001/p6_9.PDF http://online.cesanet.adl.catholic.edu.au/docushare/dsweb/Get/Document-7133/statement%2Bon%2Binformation%2Bliteracy.pdf


其他組有空自己留著看

http://www.nswtf.org.au/TeacherLibrarians/goodfor.html http://www.asla.org.au/policy/p_tlaust.htm http://www.upei.ca/schoollibrarianship/html/tlcompetencies.html http://www.asla.org.au/policy/standards.htm http://www.teacherlibrarian.com/tlmag/v_29/v_29_5_feature.html

[team:惠君,佩珊,雅瑜,]

James #Session 1 EBLIP

The Utilization of Wireless Handheld Computers with MEDLINE is an Effective Mechanism for Answering Clinical Questions at the Point of Care

http://ejournals.library.ualberta.ca/index.php/EBLIP/article/view/1791

97.11.01

這是篇在醫療照護上利用行動無線載具來作為MEDLINE資訊檢索提供問與答的另類方法.
5位住院醫師受試,隨同醫療團隊,以2輪方式連續四周進行,以MD on Tap為應用軟體, TreoTM650PDA/cell phone為硬體,來作為即時問答,有趣的現象,如果提問時符合醫學詞彙將有助於達成率上升.



Plus正面

1. 在查詢MEDLINE Database 提供一種途徑及時查詢,
2. 借助行動科技及時查詢
3. 有作過25分鐘的訓練有助於查詢的達成率
4. 如果提問時符合MeSH醫學詞彙將有助於達成率上升.
5. 網頁上強調行動載具的功能性介紹
http://archive.nlm.nih.gov/proj/mdot/screenshots.php


Minus

1.因為收集的樣本數僅5位太少,研究人口並不能代表所有擁有PDA使用者,查詢的經驗值;並且無法 統計功能價值所在,因而影響查整體的查詢率.
2.該案結論因個人特點的訓練,經驗,專長或興趣,會影響查核成功率,因此建議醫學圖書館員必與針對使用者(醫生)進行教育訓練,以建立有效性資訊檢索策略作為實證效度達成.
3.查詢時符合MeSH控制字彙則查到成功機會愈高,那表示你必須熟悉醫學詞彙才能達到查到所需
4.受限於行動器具的硬體與軟體機種限制.
5.文章內容並沒有提及評估行動載具的功能性.
6.可否接列印...(哈亂想)

Interesting

1.在MD on Tap有Evidenced-based,PubMed,及PICO,對臨床研究是有助益的
2.在臺灣的適用性.行動通訊是昂貴的
3.文獻呈現的模式,文章內的圖形化呈現,如何在行動載具呈現....

[team:王憲章]

James #Session 2.2: Information Literacy


A statement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James 老師要我們看關於資訊素養的文章。談到了資訊素養的未來性。

(圖Links with the Essential Learnings of the SACSA Framework)

本文的目的是要明確的資訊素養,並探討了聯繫
SACSA框架。
資訊素養五個基本學習:思考,認同,相互依存,未來,溝通(通訊)。
Literacy is evident in all the five Essential Learnings:
1 Thinking,
2 Identity,
3 Interdependence,
4 Futures,
5 Communication




新技術使一系列新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教學法。 信息識字的學生能夠
1.建立在他們的先驗知識
2.運用他們的知識在實際生活情況
3.了解,學習是不是線性的,涉及重新審查,重組和重新信息創造新的知識
4.反映了他們的學習,認識到自己的心理框架形狀如何解釋和他們學習
5.溝通的想法和新的見解,在各種文學體裁以及多模態文本。


距焦在資訊素養的學習領域,資訊素養發展的進程歸納以下模式(如圖所示)


Methodology

學習的資源基礎
1介紹一個學生各種資源

2允許學生採取他們學習的責任

3讓學生尋找,使用和評價信息的技能

4提供機會學生從中受益專業知識的教師和師資圖書館

5讓學生探索並創造新的知識

Strategy

合作規劃與教學
作為課堂計劃,教師和教師館員計劃和實施單位包括:

1內容,態度和技能目標

2特別需要和學習風格的學生

3無障礙資源

4教學策略和活動

5成果/產品

6評估和評價

Outcome

信息素養
1.發展學生的技能查找,使用和交流信息有效地在所有學習領域

2.學生發展技能批判評價信息

3.學生們賦予終身學習技能

4.學生培養元認知技能有利他們作出的判決他們的學習。




資訊處理6步驟:

1 。定義確定的性質和宗旨的任務
2 。定位求的信息源和檢索資料
3 。選擇選擇性和批判審查資料
4 。組委會的記錄,綜合和重建的信息,以適應任務
5 。提出創建和提交資料;產生新的觀點和知識
6 。評價。評估的過程和作出判斷他們的學習


Implications



學校領導團隊角色

*規定圖書館的設施和資源,包括信息技術
*努力提供合格的人員編制,使學校的遠景信息素養
*促進發展的信息素養作為重點列入學校的課程和評估計劃
*支持發展一個明確的角色發言,教師圖書館和圖書館/資源中心政策陳述
*支持正在進行的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師館員信息素養促進共同的遠見和協同工作實踐的教師,圖書館和信息技術人員

教師角色

*確保有計劃的辦法來教學的信息技能的關鍵學習領域
*尋求機會合作計劃,以教師為圖書館,以支持學生的學習
*給學生的機會,使用各種資源和信息來源
有一個共同理解的信息處理和使用的術語的六個步驟
*參與制定信息素養政策
*配合教師評估圖書館的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技能

教師-館員的責任

*工作和學校領導團隊,以確保資源為基礎的學習是一個主要的重點,並列入學校課程計劃
*採取領導作用,整體規劃學校的辦法,以資源為基礎的學習和信息素養技能
*與教師的工作計劃,開發,教學和評估以資源為基礎的單位工作
*工作與技術人員,以確保計劃的辦法,利用信息和通信技術
*提供有效率和無障礙的圖書館服務和資源,以支持學生的學習

圖書館/資源中心政策

*學校領導鼓勵發展信息識字的政策
*反映了學校的遠景和使命陳述
*包括課程與學習的本質的SACSA框架
*包括一個共同的了解信息素養和資源為基礎的學習
*包括一份聲明中對資源的選擇
*包括一份聲明中有關信息技術
*包括教師圖書館的作用聲明

Teacher-librarian’s leadership role
以教師-館員領導角色為中心,圍繞的六項角色責任

教師-館員在發展信息素養,有一個發揮關鍵作用。學校領導鼓舞支持他們的教師-館員制定明確的角色聲明,反映他們的雙重作用,既是教師和信息專家。教師-館員的靈活性和積極響應變化將直接影響到成功的信息素養計劃。
下面角色的例子才能適應學校的需求和水平教師-館員的責任。 當完成所有方面的角色,教師-館員工作是處於領導地位。




課程參與

*被告知和主動對當前課程文件和事態發展,e.g.SACSA
*參加合夥人規劃,實施和評價學校政策有關課程
*積極推動學生信息素養跨越課程
*發展與教師全校性信息技能課程
*統一工作與學校領導人結合技術,如互聯網和CESANet成課程管理

領導

*保持高水平的專業知識
*表明做法,反映當前的教育方向課程組
*制定和文檔庫的政策,規定目的和目標,並評估根據不斷變化的學校需要
*作出貢獻的專業開發人員功能為成員的學校
*領導班子參加正在進行的發展
*學校的信息和通信技術的計劃
*推動知識管理進程

教學

*協助學生尋求,嚴格評估,綜合和目前的信息
*納入基本知識,技能和處分權的SACSA 框架納入教學和學習計劃
*幫助學生使用了一系列資源與技術
*提供機會學生工作組,單獨或全班
*合作計劃和教單位的工作主題和教師發展信息素養
*具有包容性的多樣化需求學習者

管理

*組織有效的程序和系統的交付服務,包括靈活的時間出台的使用圖書館
*制定和管理圖書館的預算和負責學校管理
*協調的作用和日常任務的圖書館工作人員和志願者
*管理自動化圖書館系統與技術
*坐標顯示,特別事件和活動支持學生的學習
*有助於管理的學校CESANet 。

文學推廣

*學生揭露的一系列論述形式的印刷和數字格式
*發展戰略來培育愛閱讀和文學休閒
*促進最優質的文獻和作者反映了各種文化和主題
*引導學生閱讀選擇使用選擇工具/審查期刊不斷了解當前的文獻兒童和青少年
*協作與教師發展根據文獻閱讀計劃
*協同工作與教師選擇合適的文本

服務

*選擇資源,以支持對信息的需求學校社區
*僱用戰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印刷和電子資源
*便利社區資源和信息服務
*指導學生在專家信息工具和服務
*提供一個有利學習環境學生自信地認為,他們的信息需求將得到解決
*提供本地知識網絡協助客戶在使用CESA網絡





文本:http://online.cesanet.adl.catholic.edu.au/docushare/dsweb/Get/Document-7133/statement%2Bon%2Binformation%2Bliteracy.pdf

2008年10月18日 星期六

圖資學科領域圖像什麼?

  
  小蝶老師要我們交一份圖書資訊學的概念圖 ,認知裡的圖資學科領域像什麼樣的圖像呢?其實牽涉到學習歷程的三階段有關:


  • 第1階段圖資學科領域的圖像感覺像是拼圖
  七十年代屬於傳統圖書館學,要學概論、採訪、編目、參考、期刊、典閱流通、管理...屬於實務應用方面的學習,就是學會之後應用在圖書館工作項目。這時期的實習課程學分比重也佔一半 。彷彿傳統技術取向在當時是很專業性,每一片拼圖像是一個技術的學習,學得好、學得巧,才能拼出一幅美麗的藍圖,不然就如同散落的每片獨立拼圖看不出所以然來。





  • 第2階段圖資學科領域的圖像感覺像是魔術方塊-
  是九十年代嗎?當我再回到世新唸書的時候,就完全改觀了。不僅僅所學學科在改,連系所名稱也紛紛加入Information以宣誓科技應用的年代來臨,以符合阮甘大師的哲學理論"圖書資訊學是個變動的有機體",因此不同領域的理論思維及應用就不斷地滲入這塊小小學術圈。這時期的學習認知裡覺得圖書資訊學像魔術方塊,構面組成像不同領域學科組成,而每一面向的知識內容皆有其精隨值得學習。當時賴老大給我最大的影響性就那個100類哲學類號終於跨過,開始閱讀一些典範(馬克斯、韋伯),王祟德的知識理論(那個破碎板塊理論)一直深植腦海,馬太效應、"火商"、布萊德福、洛卡、及齊夫等各種定律開始接觸;當然小蝶老師傳授的資訊及網路趨勢讓我在學習上也開始會注意社會的脈動。尤其是那個google的發展(從它小時看到大)及其與Yahoo、Microsoft等勢力的消長,更是讓我驚覺變動性之快速,似乎是圖書館無法跟上。

  方塊構面或許在未來是不足以解釋這塊領域不斷的增加應用層面,但至少可以解釋這樣不同領域組成的概念。



  • 第3階段圖資學科領域的圖像感覺像是-
  此階段的學習我又陷入了混沌期,彷彿圖書資訊學又加入了許多元素,但是卻又找不出方向性(這可能只是自己暫時性的大頭症吧!)?
  該像什麼呢?Web 2.o概念加入後,感覺”後現代”的學習需要一點想像、創新與科技元素;讀者群的學習在改變(方法、思惟、科技應用),圖書館的服務與教育似乎也該改變,但變動的方向性為何?符合讀者需求而隨之起舞?亦或堅持本位想像自己的服務來要求讀者配合?讀者與圖書館永遠有落差存在!實務與理論永遠有落差存在!教授與館員永遠有落差存在!連館員與館員之間都有落差!尤其資訊社會趨勢加大了這些所謂的數位落差!
  混沌之際總有清明之處,突然想起阿哲skos報告裡及小蝶老師提及的知識架構裡的”網絡圖”。此階段學習覺得圖資領域像一個人際互動”網絡圖”,怎麼說呢?互動起源於Web 2.o特質,重視學習者、使用者感受,社群討論的崛起,群聚學習的力量,所以一個意見領袖崛起,可能帶動群眾的集體行動,而圖書資訊學可能因為某些典範大師介入引導而造成典範移轉的盛行起跌,就像網絡結點,盛者成王(結點多如密),敗者為寇(結點稀疏甚而消失)。而圖書館的服務也會隨著科技導向趨勢而不斷變動服務的本質。不能說不好,只能說時勢所趨必得動。




ps.就如同跟小蝶老師所講的一樣,感到困惑的是圖資除了五律之外的還有什麼理論是可以成為典範而傳承百年不衰!圖資社會資本論?圖資階級論?圖資鬥爭論?圖資XX論? 尋覓之際,阮氏的那條變動的有機體又讓我感到寒嘽...

寫完之後,不覺...洩漏了自己的年齡...

2008年10月5日 星期日

筆記兼雜感 5-邱銘心10/5

邱銘心


Topic:

Reading:教材第1-3章

講義:

Notes:

A. 銘心老師授課重點

  • 玩遊戲:2個人騎在2匹馬上(拼圖?)
  • 分享 :"leaving microsoft to change the world(一個創業家的意外人生)"

Room to Read Founder, John Wood ( http://www.roomtoread.org/)

http://tw.youtube.com/watch?v=qbcNuaatFRA

http://tw.youtube.com/watch?v=ramg96JhTZA

B. 書介紹:數位資訊保存策略(作者︰歐陽崇榮

C.小組討論期末作業:待阿哲整理好再補貼


碎碎念:

  • 同學及學長姐每個人介紹的一本書,本人建了一個aNobii的書架,以作為閱讀分享交流之用。GILIS97圖資書櫃(anobii) ,共建了33本書
  • 同學蠻喜歡介紹繪本書


延伸閱讀:

筆記兼雜感 4-張迺貞10/4

張迺貞老師


Topic: 資訊組織的互通性
Reading:unit4-5(http://140.122.104.1/ncchang/doc/readinglist.htm)
講義:5組分報告,XML、SGML、Metadata的基本與類型、Meta Crossworks、METS
Notes:

碎碎念:
對於5組分報告,XML、SGML、Metadata的基本與類型、Meta Crossworks(對映表?)、METS,又重新再度對以前學習的零星記憶重新組裝認識。老師在同學報告後總會補充說明一些歐洲發展metadata的趨勢,及要去注意一些官網發表的Standard及趨勢,像METS 、W3C、還有???忘光了!

[備忘]要記得跟同學要報告檔來建my Ontology資料庫的實驗


延伸閱讀:
W3C    http://www.w3.org/
METS官網 http://www.loc.gov/standards/mets/


很多...

2008年10月4日 星期六

Peter I ~IV

Peter有四,只給他一個版面,會不會太殘忍些~
但 I &II 來不及參與...,III & IV 又有點鴨子聽雷...
只記得搞評鑑要用微觀角度看事情,還有自問是否是優秀館員?

10/11Peter老師Seminar in Library & Information
10/11Peter老師講的第二個主題:Visualising disciplines & fields of study。
10/18Peter老師的第三個講題:Information Policy。
10/18Peter老師的第四個講題:Evaluating libraries。

I.Seminar in Library & Information 像是回顧篇:



資訊傳輸提到Popper’s 3 worlds啊,時空又彷彿回到賴老大那個年代,又提到Shannon–Weaver communication model,那個香奈兒賴老大也很愛提他,還有7 R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不過這裡提到Popper’s 3 worlds與當初所學3世界似乎有些不同,因為沒上到Peter老師課也就不知是什麼東西,阿哲說"從Object & Events開始,經由觀查後,再由觀念去完成認知,寫下來後成完資訊。之後經由Writing and Reading 的不斷循環下,就會產生知識。"


The roles of information transfer models, include:
1.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ransfer within different groups
2. Aids to designing systems for information flow
3. Diagnosing sources of information flow failure

這蠻像臨床路徑,資訊傳輸也需一個路徑圖,來確認系統正常運作。


另一個Shannon - Weaver communication model:
此一模式包含下列五種基本的成分(Shannon & Weaver, 1949):
1.資訊源(information source)
2. 傳送器(transmitter)
3. 接收器(receiver)
4. 終端器(destination)
5. 干擾源(noise source)
任何訊息傳播離不開傳送者、媒介體與接受者三方面,當傳送者釋放訊息之後,接收者抽取訊息、 解釋訊息、與訊息之間產生不可言諭的交互作用。在接收者與訊息之間,存在許多因素影響接受者對訊息的知覺結果,也就是干擾源(noise source),而noise 可能來自於實體(Physical)或語意(Semantic)。




整個accessible collections of knowledge 路徑

Retrieval ->Reading->Recognition ->Re-interpretation ->Reviewing ->Release ->Restructuring


當然還有其他Model(略)。
-------------------------------------------------------------------------------
II.Visualising disciplines & fields of study


看大家都在提”視覺化的搜尋引擎”,說到新奇玩意,一定要去給他玩看看囉!!
KarTOO http://www.kartoo.com/



它的首頁跟google一樣簡單,只有一個文字框讓使用者輸入要搜尋的文字。我輸入google ,檢索的範圍蠻廣的,ok後出來一個小精靈向我搖手帕(搜尋中),接著出來的檢索結果:有包括網頁、布落格照片、文件、檔案、e-mail等等結果,居然有一個非我族類finance.yahoo.com。


小蝶老師還推薦一個IT工程師覺得很不錯的Vivisimo:http://vivisimo.com/ (不過其實他是透過Clusty http://clusty.com/來搜尋)<==亦秀的

-------------------------------------------------------------------------------
III.Information Policy

Peter談好多啊...

•Strands of information policy 資訊政策
–International 國際
–National 國家
–Enterprise 企業
•Areas
–Libraries 圖書館
–Intellectual property 智財權
–Censorship 檢查制度
–Privacy 隱私
–Access 存取

也就是含圖書館政策、檢查制度、隱私權、著作權、數位、資訊素養
我比較會注意的應該是社會性面向吧!


資訊政策

宏觀層面
公共政策問題-其中包括公共利益的概念
在微觀層面
個別機構信息流動,和政策問題與政策制定

資訊政策的問題都可以在廣泛四領域探究:

  1. 信息立法與監管
  2. 在國家及國際經濟資訊部門的角色
  3. 涉及到資訊組織方式相關區域議題
  4. 資訊的有效運作,對日益複雜的社會制度作出的貢獻(摩爾, 1991年)

檢查制度

圖書館的檢查制度,也是令人面臨究竟要捍衛資訊自由、閱讀自由、知的自由,亦或扮演檢查的權威角色兩難之境, Peter提供蠻多思考面向:
  1. 政治-重寫歷史,制止反政府的意見等
  2. 宗教-保護價值,以禁止其他宗教
  3. 性-淫穢,猥褻,色情和戀童癖
  4. 社會/道德,語言,性別歧視,性騷擾,制止種族仇恨言論和種族誹謗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 vs 美國愛國者法案權利衝突較量

  •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12條
  • 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或通訊不得任意干涉, 他的榮譽和名譽不得加以攻擊。人人有權享受法律保護, 以免受這種干涉或攻擊。

  • 美國愛國者法案
  • 在2001 年10月通過司法部和聯邦調查局所提的「 美國愛國者法案 」( USA Patriot Act) 。這法 案使政府調查權力大增,FBI探員只要有搜查令,就可以要求圖書館或書店提供讀者的基本或閱 讀資料,且不需證明其中是否有犯罪證據;同時,法院在審查這些案子時,圖書館員或店員只要 洩露任何消息,都會遭到起訴 。



隱私權問題


一般的隱私政策問題

  1. 隱私權作為一項人權
  2. 倫理問題
  3. 文化問題的隱私權
  4. 私人與公眾人物
  5. 年齡問題?未成年人的隱私權
  6. 在工作場所的隱私權
  7. 隱私與安全
  8. 技術-隱私保護或入侵者?

-------------------------------------------------------------------------------

IV.Evaluating libraries(圖書館評鑑)

圖書館評鑑在大學是一定會評的啦,每次遇到評鑑總是會搞得人仰馬翻。但是Peter不禁要問我們,評什麼?什麼才算是好品質的圖書館?
•Collection size?
•Access to databases?
•Lots of computers?
•Nice buildings?
•Friendly staff?
•Pleasant environment?
•Long opening hours?

Peter用一個衡量表來觀察圖書館客服的好壞






[番外篇]糟了...撞書...

明天銘心老師的課

發現..............阿哲.........跟我報同一本書.......

使用者導向之網路資源組織與檢索的圖像

使用者導向之網路資源組織與檢索
作者︰卜小蝶

慘...........原來小蝶老師的信徒眾多...

人家是撞衫我們是撞書...



看來...要換一本.....不覺秋.....意上心頭......

[後記]

為了建書架檔,第1個就搶先報告,說明了建檔之目的,也介紹了一本書,有趣的現象發生了

同學、學長姐怕撞書效應紛紛搶先報,不過社會化的機制下的總是有辦法取得妥協、調整,同學可以一同報告,或者學姊再補充說明,真是不錯的感覺。

哇哈哈!!阿哲的小蝶老師書,還是跟人撞書了...不過最後他仍沒放棄報告,換書了.."自慢與自慢2"

2008年9月23日 星期二

筆記兼雜感 3-邱銘心9/21

邱銘心老師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學習素材設計與製作)

Topic:

  • Getting to know you & me
  • Course syllabus
  •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 What is instructional design?
  • ADDIE Preview

Reading:


  • Gagne, R.Wager, W., Golas, K., & Keller, J.(2004)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Belmont, 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
  • 中譯本:學習導向的教學設計原理(2007年出版)

講義: Week1



Notes:

1.ADDIE Preiew & Review

  • Analysis
  • Design
  • Development
  • Implementation
  • Evaluation

「ADDIE模式」

是為一種教學內容設計步驟採用教學系統化設計模式(Instruction System Design,ISD)

1.分析(Analysis)、:分析工作項目主要有學習者、學習環境、現有資源、媒體、目標和內容架構分析。

  • (1)學習者分析:先備知識與技能、目標技能、部門、專業背景、教育程度、年齡、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態度、使用電腦的技能、教學內容分析、使用工具分析、學習環境分析。
  • (2)學習環境分析:實施教學活動的場所,像是電腦教室、戶外、家中。另外像是多媒體配備、頻寛、電腦…等硬體配備,教材內容、教學目標…等內容架構分析,都在第一個步驟做一個評估整理。

2.設計(Design):設計階段的工作項目有教材架構設計、互動、風格與介面設計。再次確認於分析階段所訂的目標方向、教材架構。

3.發展(Development):著手系統的製作,以不同的角度做測試。

4.實施(Implementation):計畫以初步小規模的執行環境。

5.評鑑(Evaluation):針對學習效果以及技術層面的,分別請使用者與專家評鑑,意見經由歸結整理後可以做為修正補強的依據。

2.館員為何要學設計

碎碎念:


延伸閱讀: http://www.learning-theories.com/addie-model.html


分組 10/5
1.課本:導讀
Chap.1,2,3


2.一本書的分享:關於圖書館或資訊學有關的書

3.小組分組(本組 6人)

小組名稱 :GILIS學習狂想曲
鄭美珍097153103
江政哲097153111
曾嬿容097153112
劉慈心097153116
劉惠珍097153114
王憲章097153121

11/2 ?
小組討論
題目:
架構與呈現方式: 平台(布落格?)/媒體平台/媒體製作教材/ 內容
未來方向性:
對象:
小組成員背景興趣


10/19,12/14
個人報告 2篇文章,
與數位課程設計學習素材設計有關的文章,
要附摘要,心得不超過五頁,檢附原文章(不限中英文paper)

11/30
評估一個教學網站
小組討論 網站確定
小組(評鑑與結果)

1/11
期末報告
結果呈現(成品)

筆記兼雜感 2-張迺貞9/20

張迺貞老師


Topic:
Reading:
  • 陳和琴、江琇瑛等,資訊組織,台北 : 空中大學,民92年。
  • Taylor, Arlene. 2004. The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 2nd ed., Westport, Conn.: Libraries Unlimited.


講義: 資訊組織發展綜論: 過去、現在與未來
碎碎念:
Notes:
分組:10/4 亦秀:METs


延伸閱讀:

很多...

2008年9月21日 星期日

筆記兼雜感1-卜小蝶

[上課筆記9/20-9/21]

卜小蝶老師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圖書資訊學研究)

Topic:Evolution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
Reading:Saracevic, T.(1999). Information Science. JASIS, 50(12), 1051-1063
講義:09/20/2008 -- 圖書資訊學概觀

指定閱讀:http://www.asiaa.sinica.edu.tw/~ccchiang/GILIS/LIS/LIS.html
11篇報告


Notes:

1.中外圖資的演進過程,從傳統到近代趨勢,圖資本身就是屬於變動性科學,學科領域談及範圍極其寬廣,就連學科正名也幾經更迭。
◎目錄學->文獻學->科學資訊->資訊檢索->資訊科學->資訊學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爭論
◎ADI->ASIS->ASIST->ISIST?
◎JASIS->JASIST

2.座佑銘:
◎信心、信心、信心 規劃、規劃、規劃
◎態度操之在己,機會操之在人,能力可以培養。

3.學問.學門.學科的區別
◎王祟德先生
◎現代學科的發展動力強調專業深度的各科學問(學問5大類)
◎圖資領域的理論基礎為何?(3R?5L?)各國取向及著力點皆不同,歐洲(俄)偏向數學理論,像計量學書目計量等;大陸則偏向管理。
◎成為學科條件:理論基礎、學術社群、工作職場、社會價值?

4.圖資為何?就社會價值論(圖資是IT社工員?)
◎弱勢功能取向:教育.資訊素養教育目的在於減少資訊數位的落差/gap
◎強勢功能取向:焦慮症、偏食症的發生(資訊的社會問題,現象的發生也可能在有錢人身上)

5.創新思維的重要性


指定閱讀:

碎碎念:
師大在職班第一天上課,小蝶老師的"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圖書資訊學研究) "的課,連大鋼都是英文,還邀請到兩位外籍老師(Peter Warning & James Henri)共同授課,壓力著實不小,似乎英文這語言根本都逃不掉,年紀大了,真的記憶力超差的,光是上課要reading的paper就記不住,更何況是要作分組報告,交作業的時間。看著自己零碎的筆記,真不知自己在記什麼?

延伸閱讀: